卜算子[1]·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原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2]?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
[2]休:停止。已:完结,停止。
【作者】
李之仪(1048~1127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德州)人,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出身于书香名门,他的表兄李之纯是宋哲宗朝的户部侍郎、御史丞。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为人端正,学问渊博。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及第,因新旧党争,范仲淹反对王安石变法,受到排挤和贬谪,李之仪亦未能被授予官职。元佑初年(1086年),李之仪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后为苏轼知定州时的幕宾。宋徽宗初年(1101年),李之仪因为文章得罪蔡京,贬官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李之仪善诗词,尤工尺牍。
【赏析】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这首小令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
词的上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引用民谣,点明了两人是处于分离的状态。这个女子住在长江的上游,她的恋人则住在长江的下游。“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分离之后,我对你的思念没有一天停止过,虽然我见不到你,但是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虽不见面,却同饮这一江水。由“日日思君”可以体会到这个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深,“不见君”则暗示出渴望早点相见的迫切愿望。但对于事实上的不能相见,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怨声载道,而是说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如意,相见那么困难,或者见面遥遥无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虽远远相隔,却在同饮一江之水。这就暗示出这位女子内心的安慰和平和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平允中和”,“含蓄蕴藉”的美学风格。在写法上,围绕“长江”展开叙述,开头由长江宕开去写分离、思念,最后又回到“长江”上来,这就形成了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词的下片“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尽管上面已经给了自己很多的安慰了,但是内心对恋人的思念还是不能停止,所以问道这水何时才会停止流动,这相思之苦何时才能停止。这里的“此水几时休”一句,既有起兴之意,由不停流淌的江水引出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同时也有贯穿全词的作用。此处,似乎表现出情感激荡,难以忍受别离的情绪,但结尾处一转,“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又归于平和。只愿你的心和我的心一样,我们都为彼此相守,就一定不会辜负我们彼此相思的情意,或者说就一定不会辜负我的一片相思之情,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但质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在北宋词作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