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二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1),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2)。 无风水面流漓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群芳过处西湖好:狼藉残红(3),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4),双燕归来细雨中。
【解析】《采桑子》系截取唐代教坊大曲“杨下采桑”而为之,用作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罗敷媚》,系双调小令。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常游览当时著名的风景区颍州西湖,并著十首《采桑子》咏西湖景致。
这两首词虽都描写颍州西湖的优美风光,但由于季候的差异,写得别有特色。第一首以船中见景,第二首以湖边房中观光,角度的不同也使读者产生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前一首词,作者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暖春的图景,用以表现自己平和舒畅的心境。从写法上,作者由远及近,以“轻舟短棹西湖好”一句,明确地抒发了自己乘船游湖的欣喜之情。接着,通过三句补叙,描绘了一个春色怀抱中的美好景致。你看,绿波荡漾中,小舟在涟漪上飘动,长堤布满芳草,满眼皆是翠绿。无论船划到哪里,都有清丽悦耳的笙歌随风传来,与你相伴。虽然万物看来还很平静,但毕竟是春天来了,整个西湖从蛰伏中苏醒过来,处处生机盎然。上阕写静景,下阕则写动景。水面如玻璃一般,明滑而澄彻,以至于船在自由自在地向前荡去,人在船上竟浑然不觉。但船的移动毕竟还是泛起水面细碎的波纹。正是由于周围太静了,所以小船轻移和清波微动,都能惊起沙洲上的水鸟,鸣叫着掠岸而去。这样,作者就通过具体对象,表现了一个宁静而不寂寞,欣欣向荣而不扰攘喧闹明丽的春日。以静显动,以安闲显生机,可谓以小处见大局,作者的手法相当巧妙。第二首词,着意描绘西湖暮春的景象。通过惜春、伤春之感,悄悄地流露出作者心中的一丝淡淡的哀愁。暮春和仲春相比较,相同之处仍然美好,而“群芳过后”,残花散落,柳絮飘飞,枝繁叶茂的垂柳因风起舞,终日轻拂着园中阑干的暮春景色毕竟是超乎寻常的。笙歌已散,游人已尽兴而离去。这时,再看看周围的白絮残红,才感到春光已消逝,景色已不堪目睹。于是诗人垂下竹帘窗扇,闭锁门户,为春去而伤悼。如果作者写到这儿则收束语气,那么首句之“好”就会使人难以理解,但作者又在景色上添了一对在细雨中归来的燕子。它们给这冷清孤寂的气息带来了一丝暖意和希望。那么,这样说来,暮春也会给人带来欣慰。也有人云这几句主要表现人去之静,而静正是词人之好(hào),由此可见暮春是好的。但不管怎样,对暮春之景眷恋而又略感怅惘的感情毕竟是显明的。这两首词充分展示了作者清丽委婉的风格,读之不禁使人啧啧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