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①。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③,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④,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条目注释>=①吹角连营: 军营连着军营,到处都响起一片号角之声。②八百里分麾(hui) 下炙: 给部下分食烤牛肉。八百里,八百里驳,一种名牛; 麾下,部下; 炙,烤肉的省称。③马作的卢: 马都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的卢,古名马。相传的卢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④天下事: 此特指恢复中原之事。【鉴赏】 这是一首送军人上前线时为壮其行色而寄赠的抒怀词。
陈同甫,辛弃疾好友,姓陈名亮字同甫,号龙川先生。他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因积极主张抗战,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188)冬,他到上饶 (今江西上饶市) 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赴军戎,与辛弃疾互寄唱和。此篇为辛弃疾寄给陈同甫的 《破阵子》 词。
本词在声调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阕各有两个六字句平仄互对,构成了和谐、舒徐的音节; 又各有两个七字句互对,构成了拗怒、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徐与激烈,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从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理因素的变化和梦想的军中战斗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描述,表明了数层含义。首句六字即用了三个连贯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军营壮士的形象,让人从动作中去体会这个壮士的潜台词: 为什么要喝酒,而且喝“醉”?醉后为什么不熄灯睡觉,反而将灯挑得更明?挑明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在灯下看了又看?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在读完全词才能得到应有的回答。其实,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动作已经有力地展现了一个报国壮士的内心世界。“挑灯” 的动作又点出了是“夜深人静” 的时刻,壮士在万籁俱寂中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看来看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见了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换上了 “梦醒” 后的镜头: 天已破晓,一座连一座的军营内,四处都响起了一片号角之声。这军中号角极富鼓舞士卒投入战斗的魅力,而壮士正好是统领这些士卒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身披挂,要把 “醉里”、“梦里” 所想的一切化为现实的行动。
三、四两句对仗极工,又极雄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你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营又奏响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餐后,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伍开始操练,将军神采奕奕,指挥进退,意气昂扬地 “沙场秋点兵”。一个“秋” 字,点明秋高气爽、马肥人壮,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起首突破了一般的 “换意” 谱式,将上阕“沙场秋点兵” 之后的磅礴大气直贯下来,描写将军率领训练有素的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望风而逃,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战斗很快结束,将军的队伍旌旗招展、凯歌入云、欢声动地。三、四句写这是一场反击战。将军是爱国的,也是好名的。一战获胜,恢复功成,既 “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投降派当朝的时代,并没有产生这种 “壮词” 的土壤。上述一战而胜的场面,不过是作者的理想而已。他心驰神往地想象化为将军的形象,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又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尾句作者发出沉痛的感叹: 可怜我等待的这一仗,等到白发都长出来了也没有等到,看来收复失地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中驰骋疆场,畅快淋漓一时; 再对镜看看自己的满头白发,这处境确实“可怜”。然而又有谁来 “可怜” 他呢?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壮词”,寄给了即使在军中处境也同样 “可怜” 的陈同甫。
全词先如斜箭升空,然后陡然下落,同时又戛然而止。这种写法往往因其出人意料而扣人心弦,遂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