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⑤,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⑦。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鉴赏】 这首词写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词人时年六十六岁,任镇江知府。
词的上阙,登楼远眺,触景生情,词人不从空间着眼写江山胜境,却从时间角度入笔,写江山的历史。感慨江山千古依旧,而人事却面目全非。而今国事多艰,正值用人之际,可是哪里去找像孙权一样大有作为的英雄啊! 用一 “觅” 字,颇有深意。对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能坐等,而应主动求索,流露出无限向往与崇敬的感情; 然而普天之下竟无觅处,又表现了对南宋朝廷的深刻讽刺与愤慨。不仅英雄人物无处寻觅,就连他们所创造的英雄业绩,他们那种积极奋斗、勇于进取的精神,又何尝能够存留至今呢——都被“雨打风吹去” 了。“风雨” 暗指社会的风雨。一个“总” 字说明,英雄业绩的葬送不是个别的历史现象,而是一种普遍规律。这个掩映在夕阳残照里的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就是刘裕曾住过的地方,“人道” 二字说明,荒凉到了需要别人指点才能依稀辨认的程度。勋业卓著、气吞万里的刘裕身后却如此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慕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
词的下阕引典抒情。元嘉年间,文帝刘义隆大意轻敌,草率出兵北伐,落得个仓皇而逃。进而,又用四十三年前亲见的事实,向南宋统治者指出草率出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四十三年”“犹记” 得的往事,可见其状之惨烈,其情之深厚。“可堪回首” 把思路转向现实。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为南宋所辖,是宋金对峙的前沿地区。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异族皇帝庙前,鸦飞鼓响,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看不到一点抗战的气氛。前沿地区如此,大后方更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做充分准备,不做细致的工作,怎么能与金兵对敌呢? 表现了词人对草率北伐的担忧。廉颇还被赵王想到他、派人探望他,而自己四十多年来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视,致使壮志难酬。“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
这首词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写得苍凉悲壮。陈廷焯说: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 (《白雨斋词话》)。词里运用了很多典故,以古论今,蕴含丰富,贴切巧妙,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更重要的是,辛弃疾巧妙地借京口这个军事要地引用历史典故来申述自己抗金的军事策略,表现出深谋远虑的宏伟韬略。时势造英雄,时势又作弄人!辛弃疾处于乱世,身负管 (仲)、乐 (毅) 之才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慷慨悲歌,沉郁顿挫。全词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这是辛词感人弥深、光彩熠耀的重要原因。
此词是辛词的代表作之一,在一首词中能够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如此完美,难怪杨慎将其列为辛词中的 “第一”。陈廷焯盛赞此词 “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 (《白雨斋词话》)。李佳说 “此阙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左庵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