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春怨》古诗赏析与原文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宫怨诗的内容大抵集中于一点:深宫女子青春虚度的哀愁。刘方平善画,这首诗也如同一幅宫闺图,通过特定时节的环境物候,用烘染之法,极形其凄凉孤寂,深微地刻画宫人的这种幽怀。前人说作者“绝句描绘细腻,妙有含蓄”,《春怨》体现了他的特色。

全诗一个画面,两个有机结合的组成部分,时间、空间和画面主体布局分明:前二句是渐近黄昏的时刻,屋中独悲的女子;后二句是将到晚春的季节,庭中满地的梨花。诗中只第二句“泪痕”一词以最具特征性的细节,轻轻勾出宫中怨女的形象,她也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其余笔墨全是用来烘托她的怨情的。

首句“日落”、“黄昏”是宫人的时间感,大好春光,无从领略,只能从纱窗上默看日晷渐移。一个“渐”字,更传达出青春少女被禁锢的烦恼:“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又是一个难挨的白天送走了!“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清李雯《虞美人》),又一个恼人的春夜开始了!第二句先借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点明流泪者的宫人身份;宫禁森严,“泪痕”表现出不敢悲啼、而又难自抑之痛;况且也“无人见”,她与亲人是生死永隔,在宫中则将弃置终身,只能默默地走向毁灭。两句写幽怨凄楚彻骨。

“寂寞空庭”句又承“无人”渲染幽独处境,“春欲晚”遥绾“渐黄昏”,再从时间上加重“怨”情,“欲”字隐含着女子惜春的迟暮之感。但第三句也为结句铺没,——“空庭”中的景物主体是那满地的梨花。

“梨花”句最婉曲幽深:首先是渲染宫人遭遇。落花不扫门不开者,无人来也。刘禹锡《阿娇怨》写长期受冷落的陈皇后(阿娇)遥望悬测,以为武帝临幸,便即“试开金屋扫庭花”。“梨花满地不开门”正表明这里是君王不到之处,也暗示着宫人一春之中从盼望到绝望的心情。再则,是用象征手法烘衬女子的悲惨命运。司马札《宫怨》:“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宫人的终局也只同空开自落的梨花罢了。但这又不仅是从旁托喻,以寄同情,其中还暗含宫人可能有的拟己自伤的心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红楼梦·葬花吟》),地上的梨花正是不久香消玉殒的自己,“开门”岂不触目惊心?未必只如俞陛云所谓“朱门深掩,安有余绪怜花”(《境浅说续编》)而已。此句使景物与人物形象凝合,含情不尽,确是结得很有神韵。体清之深,或许是刘诗“细腻”、“含蓄”的工夫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