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二)》古诗赏析与原文

李白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这首诗描写的是那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诗人在东鲁门泛舟的景象和情趣。

“水作青龙盘石堤”,是说水流像青龙一样盘绕着石堤。水是泛舟的先决条件,没有好水,泛舟就没兴趣,所以既是泛舟,入笔就先写水。这里的水像青龙一样蜿蜒流动。开头就用比喻,使人感到生动形象。龙在古代是吉祥的神异动物,在这样的水里泛舟很吉利,吉祥如意兴致当然很浓。“水作青龙”还告诉读者泛舟不是月夜,而是白天。因为月夜看水是白色,只有白天看见的水才是“青”色。“盘石堤”是形容堤坝的坚固和富于自然美。“水”是虚写,“堤”是实写;水是动的,堤是静的。虚实相衬,动静相生,活龙活现,多彩多姿。

“桃花夹岸鲁门西”。在写了“水”和“堤”之后,诗人继之写“岸”。这里的“岸”不仅是石岸,更使人着迷的是被桃花“夹”着的岸。那满树满树的粉红色的桃花,一望无际,如烟似霞,犹如一条彩色的走廊,从城东沿着河岸一直延伸到城西。诗人就是在这种有似“世外桃园”般的仙境中,乘一叶小舟,绕城漫游,是多么风流而舒心啊!李白一向热爱祖国的秀丽河山,今天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泛舟,又是这么惬意,怎能不如醉如痴呢!“桃花夹岸”廖廖四个字,不仅勾勒出一幅画卷,而且点明季节是春天。特别是那个“夹”字,不仅把“水”、“舟”、“堤”、“岸”联结起来,而且把景物的层次也点出来了。实为化龙点睛,化静为动之神笔。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看看天色将晚,火红的夕阳给大地披上了晚霞的彩衣,那夹岸的桃花变得更加艳丽动人,而诗人的游兴怎能到此而尽呢?由此他触景生情,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白天泛舟是如此饶有趣味,假如在月夜来划船,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吗?这里自然联想到当年王徽之月夜泛舟访戴逵的情景。王徽之,晋会稽人,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之兄。居山阴时,雪霁月朗,乘小舟访友戴逵,至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参阅《世说新语·任诞》)。剡溪,在浙江省嵊南县,曹娥江的上游。何啻,何异或何止的意思。风流,高雅的行为。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能在这里月下泛舟,其情景不是和王徽之月夜乘舟访戴逵一样高雅而有风趣吗?

纵观全诗,前两句重在写景,后两句重在抒情。写景顺其自然,涉笔成趣,抒情则借用典故,信手拈来,以今喻古,使今古相通。寓情于景,见景生情,情景交融,韵味隽永。读了令人心旷神怡。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也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