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曾
今年东风太早计,正月已催黄鸟鸣。
红得桃花遽如许,更将底物作清明?
柳边花下马轻跑,瞥地红梢更绿梢。
可惜湖船风太急,不然摇到晚钟敲。
兜围红影衬青山,裹住湖滨不放闲。
谁仿争春红杏例,一花树下一丫鬟。
以上三首小诗描绘西湖春色,情景如画,笔墨传神,是西湖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一首写早开的桃花,以批评东风的口气,巧妙地将歌颂桃花繁盛美艳已如清明时的一段情意传出。在诗人词家心目中,春天的变化似乎是由东风(春风)带来的。故秦观说:“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望海潮》)方岳说:“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春思》)因而毫不奇怪诗人王又曾会将桃花早开同东风联系起来发表议论。鸟鸣花开是有时间性的,物候学即是讲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一门专门学问。按照《礼记·月令》的说法,“桃始华(桃树开始开花),仓庚鸣(黄鸟即黄莺开始鸣叫)”,一般是在“仲春之月”(春季的第二个月)。桃花盛开应是在农历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清明节的前后。而这一年正月,诗人游湖时,即已听到了黄莺的叫声,桃花更已是“灼灼其华”,烂漫照人了。故诗人责备东风过早地将鸟鸣花开作了安排,到了清明节时,将难以再用桃花装点节日的春光了。全诗四句,以议论贯穿。东风的拟人化,增加了作品的情韵。“太”、“已”、“遽”等虚词前呼后应,如见作者声气口吻。在责备东风的深处,暗藏着诗人喜爱早开桃花的一片深情。
第二首写游湖的乐趣。诗人本拟坐船游湖,因“风甚,不果泛舟(泛舟未达目的)”,只好改变计划,“沿钱塘门至钱王祠”(陆行游赏。钱塘门,旧址在今杭州湖滨路西湖六公园附近。钱王祠,旧址在今杭州清波门北,旧名表忠观,祀吴越王钱镠等五人。诗人行进的路线,相当于从现在的六公园沿湖滨路南行,转至南山路柳浪闻莺公园。当时这一带广种桃、柳,自然风光宜人,与今日的喧闹判若两地。诗人骑马而行,花边柳下,马儿轻跑,红桃绿柳的枝条转眼掠过,轻疾的马蹄敲击出诗人心底的喜悦。陆行的愉快,使他转而想到未能如愿以偿的湖中之游,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可惜湖船风太急,不然摇到晚钟敲。”这两句是虚写,与前两句的实写相映衬,进一步见出诗人游兴之高,透过一层表现了西湖景色的动人之深。在用字上,“可惜”一转,“不然”又一转,情现乎词,愈转而愈深,一个为西湖美色所陶醉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映现在读者眼前。
第三首,重新集中笔力写桃花,但并不正面细描,而是巧用映衬,写得既有气势,又极美艳。“兜围”,即周围,“不放闲”,意谓不见空档,处处都是桃花。西湖三面有山,从湖滨望去,青山刚好成为开满湖滨的桃花的背景。蜿蜒不绝的碧绿衬着绵延不断的艳红,本已够动人的了,再经注意,发现了更为动人的景象:“一花树下一丫鬟。”“丫鬟”,原指婢女,这里泛指游春的年轻女子。人面桃花相映红,两美相并,花更美了,人也更美了。“谁仿红杏争春例”一句,是诗人的借题发挥。《扬州事迹》载:“扬州太圃中,有杏花数十畷(音缀,田间的道路)。每至烂开,张大宴,一株令一倡倚其傍,立馆曰‘争春’。”但安排倡女与红杏争春斗艳,那是有意为之,而“一花树下一丫鬟”,则是不召自来:虽然画面仿佛,却有雕琢与自然之分。
三首诗,写法各异,情景不同,但无不围绕着西湖的春色落笔,时时流泄出诗人的爱悦之情。在激赏诗人艺术地成功再现西湖自然美之余,我们心头也不觉萌发了于山水之间寻幽探胜的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