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画松》古诗赏析与原文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题画诗中,为画松而作诗者不少。大诗人杜甫就有“阴崖却承霜雪干,偃盖反走虬龙形”(《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戏韦偃为双松图歌》)等生动描绘。景云这首题却能别开生面,避开对画松形象的具体描摹,着重揭示了诗人欣赏此画的思想流程,通过一己之意识流动,传达出画面的气韵生动之美。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必定充满了打动人心的魅力,能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第一印象,并引起人的丰富联想和回味。“画松一似真松树”就写了令人难忘的第一印象。语气直露,似乎显得唐突。但认真体会,它却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观画时立即被画深深吸引的欣喜之情。这个强烈的第一印象,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作品最为动人之所在,而且引发了欣赏者无限丰富的想象。“且待寻思记得无”,所描述的就是形象联想和情感的诱发过程。“且待寻思”就是且观且反复玩味且在努力唤起“似曾相识”记忆的一个过程。它表现了诗人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心态异常专致的特点。“记得无”,是自问,进一步强调了“似真”的感受。

经过反复回想,画中境界终于得到了鲜明的印证。于是,眼前豁然一亮:“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这两句,仿佛是异地遇到几十年未见面的儿时伙伴,终于想起了他是谁一样,指名道姓的一声直呼,透出一股难以言传的欣喜之情。这是欣赏圆满完成的精神满足和享受,说明了艺术作品的成功。

这首诗写得较奇特。表面上一口直叙,绝无含蓄转折,实则却表现了思维的几度转变;它略貌写神,以侧写、烘托取胜。首句似直实虚。因为它如著名的逻辑成语“白马非马”一样,看似具体而并不具体;二句是虚写,虽则画之形象了无痕迹,绝对难有杜甫题画松诗那种见诗如见画的印象,但由于写出了观画者极端认真的神态,所以画面艺术之高妙,也就令人确信了。后二句说画松如某地、某处、第几棵,看似写得很实,实则仍是以实写虚,通过幽美、古雅的特定环境,映衬出了古松的形象,着眼点仍在写画松之精神。因而它比直赞其“真实自然”、“气韵生动”、“栩栩如生”等,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