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原诗题提供了写作此诗的线索:“予顷从穰下移莅河阳,泊出中书,复领分陕。惟兹二镇,俯接洛都,皆山河襟带之地也。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物景,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截取原有的长诗题的最后一句作为现在的诗题;原有“四绝句”,分写四季景物,这一首是咏秋景。诗人于景德三年(1006)贬知陕州,此诗当在贬所中所作。
这是一幅秋天山水图。诗人登高远望,所见景象开阔,用疏朗清远的笔触加以艺术的勾画。诗篇不以精微见长,但是,江山胜景却给人深刻印象。诗人落笔把境界推展开去,“岸阔樯稀波渺茫”。“樯”是桅杆,引申为帆或帆船。江面开阔,帆船稀疏,也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波渺茫”的浩淼无涯。这句诗写大景、阔景、远景,先从景句入手,然后一笔挽回到诗人身上,“独凭危槛思何长”。危是高耸的样子,诗中出现了诗人独依高楼的孤寞形象。“思何长”表明了诗人幽思的深长,是他贬谪后怨愤心绪的特定显示。而深长的幽思又是和浩茫的江上景相交融的,具有情景相生的特点。首句和次句之间江水渺茫和独凭危槛的大小反差愈是鲜明,就愈是显示出诗人心情的郁结。
宋代著名美学家郭熙在《山川训》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寇准的这首七绝正是运用了美学上的原理,以画意写诗。近树浓涂,远树淡抹,第三句“萧萧远树疏林外”,不仅符合审美原理,而且点出了秋景的季节特征。在烟波苍茫,萧萧远树的映衬下,“一半秋山带夕阳”,夕阳西照,半山受光,半山背光,明暗隐显,掩映生姿。诗人把烟波、疏林、夕阳、秋山交织在一幅画面里描写,整体感很强,空阔而充实,景象上突出的是秋气萧瑟,而这又是为着显示诗人内心的郁闷之情,使情景得以水乳交溶。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凭槛”的取景法和杜甫《七绝》“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取景法等,以门窗屋宇作为观照点,显示出中国古代诗人观照外景时的独特审美方式。这是我们在鉴赏时要悉心留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