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月夕》古诗赏析与原文

贯休

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

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

这是一首写月夜闻笛的诗,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贯休闻笛诗,得蕴藉之神。”所谓得蕴藉之神,就是描写非常含蓄曲致。李白有一首《塞上闻笛》可与本诗参照着读,诗曰:“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两诗所用的手法基本相同,但两者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霜月夜徘徊”,头句承题。“霜月”,指深秋的月亮,也含有月明如霜的意思。“徘徊”,是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样子,与《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句意同,写出了秋夜的澄澈、静谧。在这溶溶月色里,一管羌笛在远处的楼中响起。“催”是弹奏吹奏的意思,不是催促的催。头两句很一般,其妙在后两句。

末两句是写羌笛吹奏的效果。妙在何处?妙在从虚处着笔,极富有形象性。古代描写音乐效果的有声振林木、余音绕梁等,这里也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思。写笛声的清韵悠长、经久不息,到了第二天早晨,风还没把昨晚的笛声吹尽,江上还有残余的笛音在回响。这两句是一种带有夸张性的想象。“落残梅”,意即《梅花落》曲的余音在回响。“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是一种音乐形象,它很好地衬托了笛声的优美;即使与音乐无关,也能与上边的写景构成一个和谐的境界,而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这两句与李白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比较,是有着不同之处的。李诗用“借问”兴起,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把音乐与音乐形象作直接地联系,明快有余,而含蓄似嫌不足。本诗则是较冷静地客观地描绘出音乐形象,不把它与音乐本身作表面地联系,这样,读者就有了更多地联想、回味的余地。另外,“一夜”与“晓风”也不同。“一夜”,是对吹奏时音乐境界作直接描写;而“晓风”则避实就虚,只写音乐的余音,让你从优美的余音中想象当时的笛声是如何动听的。一片虚行,不着痕迹,真所谓“得蕴藉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