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卿《寒食》古诗赏析与原文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是受到杜甫、元结、韦应物等人推重的诗人,韦应物曾以“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的诗句盛赞过他的才华和名声。然而,这位诗人在天宝年间应举不第后,流寓江南,飘零困顿,饱受了贫苦生活的煎熬。这首七绝是他在漂泊流寓期间的一个寒食节前夕所作。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春秋时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19年,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谈自己的功劳,没有受到封赏,他与母亲到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派人找他,他不愿出山,晋文公焚山逼他出来,他就抱树而被烧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到冬至后105日就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孟云卿这首诗以《寒食》为题,诗中提到介子推故事当然是很自然的。

头两句诗写江南的春景和自己的悲怀。江南的早春二月是美好的,“恻恻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寒食夜》),春花已经缀满了树木枝头。但是,正如当年王粲在《登楼赋》中所感叹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漂泊流离在异乡的诗人无心欣赏春景,反而感到悲从中来。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诗人描写“二月江南花满枝”的乐景,正是反衬出自己难以排遣的悲怀。诗人的“悲”从何而来呢?推究起来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为流落他乡、思念故土而悲;二是为佳节良辰、倍思亲人而悲;三是为生活贫寒、缺衣少食而悲。第二句中“寒食”二字妙语双关,既点出节令,又暗含贫寒、断炊之意,与第三句中的“无烟火”勾连。

后两句从内容上说,是从语含双关的“寒食”一转而明写贫居断炊;从情绪上说,则是从上两句的悲叹一转而变为幽默的自嘲。诗人不再继续在“悲”字上大做文章,而是以诙谐幽默的口吻来自嘲自讽:人们在寒食这一天不举烟火,这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古老习俗,他们一年一度地断火、吃现成食品,自然感到新鲜有趣;而我这个寒士对“寒食”生涯早已习以为常,反正我平日经常断炊,明天寒食节倒也不必费心张罗了,不过我的不举烟火可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古代的贤人啊。诗人不是在凄凄惨惨地向人诉苦,而是涉笔成趣,轻描淡写地自我揶揄。这种故作旷达之语,实际上是含泪的苦笑,从平淡中透露出辛酸,在幽默中弥漫着悲凉。

在众多的描写寒食的诗作中,这首诗构思不袭故常,别具一格。一、二句抒写悲怀而以乐景作为反衬,三、四句转为自嘲却使悲怀更加突显,诗中语脉深曲,耐人寻味,使读者对寒士的辛酸悲凉产生无限同情。晚唐诗人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可能是摹仿此诗而作,有“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之句,因词句过于刻露率直而减少了感人的力量;况且他是向郡守献诗,情辞急切地哀告求援,当然更不会具有孟云卿诗中那种自我揶揄的幽默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