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西江晚泊》古诗赏析与原文

赵嘏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西江,指长江。长江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由西南流向东北,故称为西江。

前二句描写西江。茫茫,指水面上模糊不清;霭霭,指云气密集,光线暗淡昏昧。首句点题,描写西江江中云水蒸气迷迷濛濛,使人分辨不出西东方向。次句承接,描写江岸。浦,水滨。村,指岸上村落。由江中至水滨至岸上,层次井然。暮霭、柳、桑,诗人还分别写出了这三层空间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增加了读者对西江的立体感。诗人不是纯客观地描写景物,还结合抒发了自己对景物的感受,着重表现了自己的空间知觉。失西东,是虚写;处处同,是实写。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后二句描写晚泊。戍鼓,指军营中的乐鼓。戍鼓一声,这是听觉。帆影失,这是视觉。第三句将晚泊写得有声有色。《诗家法数》曾说绝句“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岘傭说诗》也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由。”本诗第三句正是全诗功力很深的句子,体现了转换之妙。第四句在全诗中起了推宕作用与指点作用。帆影尽失,是初步渲染晚泊,船全靠岸,江港无人;水鸟飞翔,是进一步衬托晚泊,以有衬无,逐层衬托出江空无人。夕阳余光,与茫茫霭霭前后呼应,进一步点明泊舟时间。全诗以景起,以景结,意境完整。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阐释此诗大意说:“凡江行入暮时,上下舟樯,次第卸帆收港,江空无人,烟水迷茫中,惟有水禽翔泊。此诗诚善写江天入暮,空阔萧寥之状。”这首诗所描写的事件,是江行入暮,卸帆收港。如果作品平铺直叙这类事件,则会枯燥无味。但是,诗人却能做到“融化以事为意”(《三体唐诗》),即将事件融化成为意境。全诗用江中、江岸、江港、江空四个画面融合成为一个鲜明浑成的晚泊境界,因而使这一生活事件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