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牡丹》古诗赏析与原文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原系洛阳人,靖康之变(1126)后,流寓南方,晚年引疾得请奉祠,卜居青墩(今浙江桐乡青镇),以了残生。这首即是此时所作,诗意是南宋诗人作品中常见的感念故国,但其写法别致,开合之间,含有一种沧桑流荡之感,寄说牡丹,含蓄委婉。

诗题“牡丹”却不直写牡丹,实际上其意显然也不在牡丹。所以前面两句便写:“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上句写靖康二年(1126)金人攻破汴京,北宋沦亡,下句则写国破家亡整整十年,举目北望,归路漫漫。这里“一自”与“十年”对出,正强烈地衬托了金人铁骑突至,北宋骤然沦亡与十年偏安风雨飘摇,艰难备至。“漫漫”之间含蕴了无数的苦楚和动荡,作者在这样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坎坷之中,由壮年而垂垂老矣,病体瘦弱,孤居在青墩溪畔,其间感伤之沉重可想而知。“青墩溪畔龙钟客”一句,龙钟,是形容垂老之态。以此老态,当此感伤之时,更何况眼前牡丹盛开,这又怎么不让人肝肠欲裂呢?洛阳向以牡丹之盛而为人所共知,每至夏初,百花争艳,北宋承平之时,举城狂欢,占尽节日风光。陈与义是洛阳人,对此自然体会尤深,内中显然也不乏太平盛世江山一统的感慰。如今在经历了无数沧桑离乱之后,国破家亡,恢复无望,欲归难得,此刻在流落的异乡再看到牡丹,那种心情,那种复杂的意绪,恐怕不是感伤悲痛所能简单概括的。所以末了一句“独立东风看牡丹”,写得既实在,又含蓄不尽。内中既有牡丹之繁盛与自己独立孤寂的对比,又有风物依然却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感念;既有痛楚不忍再看的黯然,又有眷恋想要多看一眼的苦衷。作者伫立花前,其实并不是赏花,而是以此为寄,长歌当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