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采《子夜歌十八首(选三)》古诗赏析与原文

晁采



其一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其五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

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



其八



醉梦幸逢郎,无奈乌哑哑。

中山如有酒,敢惜千金价。



晁采是唐代宗大历年间的一位女子,青年时与邻家的书生文茂相互传诗寄情,后来结为夫妻。现存的22首诗,都是她写给文茂的情诗。《子夜歌》十八首,即其中的一部分。这里选录的三首,在整个组诗中分别列为第一、五、八首。

第一首的四句,可分为两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作者用“既剪”、“亦分”,描述了她和情郎一报一还、互赠剪发的情事。向情侣赠发,不是“投桃报李”式的一般友谊(《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而是以身相许的表示。对此,作者通过乐府诗常用的谐音双关,也作了透露。她把自己的头发称为“云鬟”,固然是赞美乌发如云,但也有以“鬟”与“环”相谐,象喻二人团圆成婚的用意,称情郎的头发为“发丝”,也有以“丝”与“思”谐音,表示相思的意思。总之,在这里,作者以互赠剪发的行动,表现了她和情郎之间缠绵深厚的情意;交代了他俩已处在热恋阶段的关系。从而,为下文作了铺垫。

后两句为第二层,写作者把两人互赠的头发绾成了同心结。“觅向无人处”,是少女怕别人发现自己隐私的行动。一个“觅”字,写出了她东张西望,紧张而又小心谨慎地寻找适宜场所的神情。同心结,是古代男女青年表示相爱的定情物,多用衣带连环回结成菱形。如,孟郊《结爱》诗:“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林逋《长相思》词:“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但是,也有用其它物品绾结的。如,薛涛《春望词》:“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本篇所写的同心结,则是用作者和意中人的头发绾结的。它寓含的意思是两人不仅要心心相爱,而且要结发为夫妻,白头偕老。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在立意和写作上,都明显地接受了《诗经·卫风·木瓜》篇的影响,但是又有所创新。《木瓜》篇写一位男子对情人投赠的回报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其后还有两章,都是在此基础上更易数字,反复吟咏的。它的主人公直抒胸臆,感情热烈奔放,外相成分浓烈。本篇虽然也采用了真切感人的自述口吻,但毕竟是“柔情似水”的女子的自述,内相成分强。在自我剖白中很自然地加入了能够揭示内心活动的微妙细节,抒情含蓄深婉。

第二首,通过赠指甲的行动,表达了作者希望与情郎相亲相爱,永不分手的心愿。

在首二句中,作者连用了两个比喻,夸赞自己的手指如玉一般润洁,指甲像水晶一样晶莹。前一个比喻,是对天生丽质的形容;后一个比喻,则是对天生丽质的一部分经“弄”(即修饰)之后的称美。两个比喻,相互映衬,形象地再现了手指和指甲的美丽可爱。在“玉指”前冠一“弄”字,既交代了修饰天生丽质的行为,又恰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自我欣赏、陶醉的情态。从而,把少女纯洁的爱美之心,同“明窗”、“玉指”、“水晶”等形象融为一体,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第三句,紧承第二句的称美。“之”字,指代水晶似的指甲。“特寄”二字,强调指出作者是专为赠送情郎才剪去美丽而又心爱的指甲的,和盘托出了她赤诚、专一的爱恋之心。弄清这一句的含义之后,再回过头来回味首句的“明窗弄玉指”,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她在窗前的修饰,是出于“女为悦己者容”的心理欲求,绝非通常所见的仅仅为了整洁而装扮。第四句,是对“特寄”二字的补充,进一步申明了剪指相赠的心愿。《诗经·邶风·击鼓》篇,写一个怨嗟不休的士兵想起同妻子生死不离的誓盟,发出了渴望团聚的呼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篇化用其意,表明作者赠送指甲是实践白头偕老誓盟的一个具体行动。用“聊当”(即姑且作为)二字领起,在剖白作者自己心愿的同时,还有乞请对方谅解目前不能“携手行”的意思,表现了她对情郎的关怀和体贴。全句语气温存,辞意恳挚,活现了温柔善良、缠绵多情的少女切切叮嘱之声。以此煞尾,似收而未结,逗人回味无穷。

第三首,写作者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

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尊师傅庚生先生也说:“篇中多有曲折,如云霓来去,波澜起伏,阑干隐现,萤火梳织,自成佳构,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九《纵收与曲折》)本篇即其一例。

作者落笔没有从正面入手,直接点破自己的相思之痛,却特意从侧面绕了三道弯子,即:醉酒、做梦、幸逢。酒醉能够使人神经麻木,暂时忘却忧愁。所以,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本首诗的作者作为一名少女,竟然滥饮以至于醉,可见她的忧愁特多。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情郎,正是她“寤寐思服”的结果。晏几道《阮郎归》词曰:“梦魂纵有也成虚。”诗人却把虚幻的梦中相见称为“幸逢”,以虚衬实,使人可以想见她梦醒之后的孤寂悲痛。在第一句多方侧面纡回之后,诗人还是“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韩愈《雉带箭》)没有直接宣泄肺腑。第二句,又承“幸逢”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无奈乌哑哑。”即使虚幻的梦中幽会也好景不长,她竟被乌鸦的一阵“哑哑”鸣叫吵醒了。“无奈”,是人为此而发出的叹惋。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与情郎相见,梦中的“幸逢”又被乌鸦的啼叫破坏了,显然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

可是,三、四句“中山如有酒,敢惜千金买”,却如奇峰突起,展现出了新的希望。所谓“中山酒”,典出张华的《博物志》卷十《杂说下》和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九。中山,是春秋时代白狄别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国都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东北。传说此地有个名叫狄希的人,善酿酒。只要饮一杯他酿的酒,就能醉眠千日。刘玄石饮了一杯,家人以为死,遂葬之。三年后,狄希前来探望,家人开棺,刘玄石此时恰好酒醒。诗人化用这则传说,表明自己即使耗费重金,也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要长醉呢?因为在长期的醉眠中,能更多地享受与情郎“幸逢”的欢乐,绝不会被乌鸦吵醒。

一首只有20字的小诗,由醉梦写到梦醒,又由梦醒写到对长醉的期望,可谓波折横生。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波折,表现了她对梦中“幸逢”倔强执著的追求。然而,无论是短梦还是长梦,都是虚妄的幻境。作者把这种虚妄的追求写得愈是执著,愈能衬托她因思念情郎引起的心灵震颤,愈能表现她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首诗,与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有些相似。但是,没有金诗流传广。其原因恐怕是,境界没有金诗那么阔大,尤其是语言没有金诗那么形象、通畅、和谐。后两句行文典雅,与前两句的明白俚俗有失平衡。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它仍然不失为一首表现了真情至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