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吴伟业·圆圆曲》鉴赏

《清代诗歌·吴伟业·圆圆曲》鉴赏

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莫,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支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屟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圆圆曲》这首长歌,是《梅村集》中最著名的七言歌行代表作。大约作于清顺治八年(1651)八月以前,意在斥责吴三桂为个人恩怨背叛明王朝,失节降清的罪行。但这种斥责是通过陈圆圆一生悲欢离合的经过,反映明清之际社会大变动,只用了咏叹、讽喻等手法委婉地进行的。因此,斥责与讽刺,却是含蓄的。

圆圆,即指明末苏州名妓陈圆圆。她本姓邢名沅,字畹芬,小字圆圆。明末,辽东总督吴三桂纳之为妾。后吴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明都北京,陈圆圆被俘。三桂大怒,乞请于关外清军,引兵攻陷北京,圆圆仍归三桂,后随夫君入云南。吴三桂攻陷了云贵南明政权,杀了明永历帝。及至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又举兵反清,十七年时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不久,病亡。而陈圆圆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为寂静,字玉庵。

据传,吴伟业这首《圆圆曲》是仿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之体而作的,是一篇史事之实录。吴三桂曾以重金求去此诗,但诗人未允。

****



这篇七言歌行,篇幅较大,拥有十一个自然段、78句,共549字。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三桂入关

(吴三桂“为红颜”,引清兵挥师入关)

第二段(2-7):吴、陈离合经历

(追述吴三桂得陈圆圆的曲折经历)

第一层(2-4):侧重写陈圆圆美貌及遭际;

第二层(5-7):侧重写吴三桂爱宠陈圆圆。

第三段(8-9):荣贵与艳羡

(圆圆荣贵为姐妹称羡,其实是名宠实哀)

第四段(10-11):刺吴丑行

(讽刺吴三桂为女色而叛明、身败名裂)

第一段(1自然段):吴三桂入关



(吴三桂“为红颜”引清兵挥师入关)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此处鼎湖,借指帝王之死。相传黄帝铸鼎飞升之处,后世名是处为“鼎湖”。后代诗文常以此典称帝王之死。这里,指明末崇禎帝自缢于北京煤山。破敌,是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破李自成掌握下的北京义军。下玉关,自山海关南下。玉关,原旨甘肃玉门关,此借指山海关。六军,泛指军队。

前四句是说,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后,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离开人世,吴三桂引清兵挥师入关,打败义军,攻陷北京;全军上下披麻戴孝,哀悼崇禎帝之死。吴为什么要引清兵入关呢?就是为红颜陈圆圆。

这是诗人的看法,下边四句是作者拟吴之口吻为自己作辩说:

我吴三桂不是为了陈圆圆被俘而引清兵入关,而是为了报国仇家恨;李自成这些逆贼沉缅于酒色荒淫,定将为天所诛。就要进军黑山,追剿农民贼军,现在,我已哭祭过皇帝和至亲,以后再见了! 此处之逆贼,指李自成,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荒宴,沉缅于酒色。电扫,比喻进击神速,有如闪电。黑山,原指汉末黄巾军起义地点,此借为李自成活动之处。君亲,君,指明崇禎帝;亲,指吴之父吴襄。

这是首段,主要是说吴三桂为了陈圆圆新义军所掳,一怒之间,引进清兵挥师入关,并攻下北京,随即又率军西征。

第二段(2-7):吴陈离合经历



(追述吴三桂得陈圆圆的曲折经过)



这一段所占篇幅最大,大约有如下两层意思:

第一层(2-4):侧重写陈圆圆美貌及遭际

这一层诗中,首叙初见陈圆圆;次状她的美貌多才及愿望;再说圆圆入宫,复出为妓。先看初见圆圆——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田窦家,原是西汉外戚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此借指思宗之外戚周国后家的周奎。戚里,汉代长安城中帝王外戚居住之处,此借指周皇后之父周奎之家。空侯伎,即弹箜篌的歌伎,即陈圆圆。空侯,同箜篌,古代弦乐器,体长而曲,三十二弦。

这是说,陈与吴初见时约在崇禎十五年(1642)之后,在外戚周奎家中。在显贵的皇亲国戚的歌舞场中出现了陈圆圆这位美艳如花的娇女。周奎愿意把自己家中的歌伎陈圆圆送给吴三桂,只等着吴将军放专为妇女而设的“油壁车”来迎娶她。

这是吴三桂与陈圆圆初见情景,以及他们的结缘经过。以下一段文字,补叙了陈圆圆的状貌及其愿望——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这里是说,陈圆圆家本就住在苏州浣花里,她的小名,叫娇罗绮。从小就希望自己也如西施之美,与君王游于宫苑之中,同宫女们一道陪伴君王起居。她前生想是常在采莲泾泛舟采莲的西施吧。她家门前正好也有一片“横塘水”。浣花里,唐蜀中名妓薛涛居浣花溪。这里是借用。娇罗绮,语出江淹《别赋》:“罗与绮兮娇上春。”此取其美好之意。横塘水,在苏州西南之胥门外。此正好同首句“浣花里”相呼应。

这里,诗人用了历史上两个多才多艺美女西施和薛涛来比陈圆圆,写出她的美貌而多才,也表现了她的追求与夙愿。

下续八句是写圆圆入了宫,后又复出为伎。先看前四句——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正当在横塘欢快地泛舟采莲时,不知那里的豪门强行取载而去,(这里暗指周奎强取圆圆入宫之事)。这个遭遇难道不是“红颜薄命”吗? 因此,这时的陈圆圆,只有流泪不止。因为祸福难料,实在不情愿入宫。

后四句——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宫掖,宫中。掖,即掖庭,宫中嫔妃所居之旁舍。永巷,原指宫中的长巷。此泛指宫女居住的后宫。这是说,气焰冲天的外戚周家,直通后宫皇后,可是送入宫中的陈圆圆,虽然貌美如花,却无人赏识,遭到崇禎帝拒纳。圆圆从宫中出来后,仍居周家为家伎,被教会更多新歌侍客,竟使满座惊倒。

以上三小段文字侧重写了陈圆圆。下边又用三小段着重描述吴三桂,兼叙圆圆。即——

第二层(5-7):侧重叙吴三桂宠爱陈圆圆

它从以下三方面来叙写:

①三桂纳妾后即别——

坐客飞觞红日莫,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座上的看客边欣赏歌舞边传杯饮酒,自早晨直至晚上;歌女的哀怨能向谁诉说呢?飞觞,即举杯。莫,为“暮”之本字,晚上。白皙(xī析),肤色白净。通侯,古代爵位之名,此指吴三桂。吴三桂肤色白净,年轻俊美。他看中了舞中歌伎陈圆圆不断地顾盼着,十分爱怜。这里的花枝喻陈圆圆的优美体态。自从吴三桂带走如出笼之鸟的陈圆圆之后,正盼着过恩爱生活时,却又像厮守在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般不能长久团聚。最可恨的是那要吴出关守卫的军令拼命地催促,实在空留后会之约,将人耽误了。娇鸟,喻指圆圆有如出笼之鸟。

这节文字,是说吴三桂自周家娶得陈圆圆后,正欲相聚欢乐之时,却为军令所逼,匆匆别离,说是“再见”、“再见”,实际上后会难期,等于留下了个误人的空约。

②失而复得——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蚁贼,对李自成义军之蔑称,因人多如蚁,故称。这里的思妇,是指陈圆圆。因她是吴三桂所聘之妾,故曰“思妇”。楼头柳,语出王昌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视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粉絮,即杨花。比喻未从良的妓女。

这是说,两人难分难舍地别离之后,一直未曾再见。忽然间,北京为李自成攻克,义军满城。只可怜那原已为吴三桂之聘妾,这时,仍被认为未从良的“烟花妓女”。人们到处围着内宅在搜寻家妓,又强行唤出藏身于雕栏间的歌女。这里的绿珠与绛树,均为著名歌女。前者为西晋富豪石崇的家妓;后者为曹魏时著名歌女。诗歌说,假如不是吴三桂全军获胜,怎么能够用马匹迎回陈圆圆呢?

这段文字是叙述李自成攻克北京,陈圆圆被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夺回京师,打退义军,陈圆圆失而复得。

③圆圆随军西征——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前四句是说,吴三桂攻占北京后,紧追李自成至山西,尚不知陈圆圆下落。他的部将于都城访得陈圆圆立即飞骑喝道传送。这时的圆圆云鬟散乱,惊魂稍定。吴三桂正在军营中结彩楼,列旌旗,箫鼓三十里,亲往迎接,圆圆泪痕斑斑,显出一副妩媚的神态接受远迎。这里的蛾眉,原喻指美女,此指圆圆。云鬟,即云鬓,妇女头发。蜡炬,即蜡烛。此用魏文帝迎娶薛氏之典。据《拾遗记》载:文帝(曹丕)聘娶薛灵芸,未到京师数十里,烧烛之光相继不绝。吴三桂也仿此行事。啼妆,女子假意擦拭眼下,像抹泪的样子,装出一种妩媚之姿。

后四句是说,吴三桂掌握着自行征伐的特权,大张旗鼓地向关中进军,追击义军,金牛峡道走着上千的兵车。一路上陈圆圆也随军经过高耸入云的褒斜道,并乘夜追赶到大散关,已经月落夜深了,才打开妆奁梳理。专征,古代帝王授予将师掌握军旅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以自行征伐。金牛道,一名褒斜道,是一条自今陕西眉县至褒城之间的古栈道。斜谷,在眉县之西南,是褒斜道中的一段。散关,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的大散岭上。这里,是写陈圆圆跟随吴军西征,由秦川到达了汉中。

以上是第二大段的全部内容,其中心是:追忆吴三桂与陈圆圆离合之经过。如诗所述,这是一个比较曲折的经历,富于传奇性。吴三桂开初得到陈圆圆,已经费了许多周折(先入宫,后家妓,最后为妾);即得之后,又经过为义军所掳,然后借清兵之力,赶走李自成,才重新迎还陈圆圆:得而失失而又得,真算得离奇曲折。这是本篇重点描述的部分,但点题之笔却在篇末。下边,从另一角度,插述陈圆圆的遭遇及其反映。

第三段(8-9):荣贵与艳羡



(圆圆荣贵为姐妹称羡,其实是名宠实哀)



这一段,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8小段):姐妹称羡圆圆荣宠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圆圆荣贵的消息传到苏州家乡时,正是十年后乌桕红叶的季节。当年教唱的师傅(即“伎师”),为圆圆未在乱离中遭难而高兴;当年一道的姐妹们也都在想念着陈圆圆。大家当年住在一起都过着地位低微的“衔泥燕”生活,现在圆圆飞上了高枝,变成了地位显贵的“凤凰”了。此时,圆圆的同伴女友,总是在酒杯面前悲叹自己年大了,而圆圆的丈夫却居于封侯封王的高位。这里的尊,同樽,酒杯。擅,居。侯王,泛指位高权重。

这段文字,用了两个对比,即:同伴与圆圆的两种不同生活、地位的对比;又以圆圆往昔与今日的不同地位的对比,以“艳羡称颂”方式,来衬托陈圆圆的荣贵。

第二层(9小段):圆圆的荣宠是福是哀?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支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这是说,当年圆圆只为苏州名妓之累,招致豪门贵戚的纷纷追逐宠爱。现在偌大的名声、高贵的身价,带来的却是“万斛愁。”她辗转各地,不断漂泊,致使腰支瘦损。陈圆圆还埋怨自己身世有如乘风飘零的落花,表面上似乎是天地间充满无边春色,其实不然! 这里的“一斛明珠”,是化用唐代的一个典实,即《梅妃传》:唐玄宗思念梅妃,正值外国来使进贡宝珠,玄宗随即封赐一斛珠子给梅妃。诗人引用此典,意在说明今日之受宠,带来日后的悲哀。

这段文明是写陈圆圆的荣贵与宠爱,旁观者看来是“福”,当事者却感到的是“累”,也就是“名宠实哀”。

这层意思很重要,关系到对陈圆圆此种生涯的认识与评价,也是诗人对主人公某种同情。

第三大段的两层意思,就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即旁观者的艳羡与当事者的悲哀,进一步描述陈圆圆的性格,揭示她的悲凉心境。

第四段(10-11):刺吴之丑行



(讽刺吴三桂为女色而叛明,身败名裂)



本段也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10小段):“遗臭”与“留芳”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这六句是说,曾经听说美女会给人带来祸害,而吴三桂却因陈圆圆反使自己名声大振。岂可因妻子私情而关涉军国大计,这虽然是由于英雄多情无可奈何而为之,但是全家(即吴襄一家)八口却因此送了性命,成了土灰,而徒然让一代美人留名史册。

这里补释几个疑难词语:

倾国、倾城——原指美丽女子能倾覆一国一城,造成极大祸害。后来用来形容女子极端美丽。

周郎——三国时的周瑜,字公瑾,早年就为吴国名将,人称“周郎”。他娶了小乔为妻,因而名气更大。此用周郎比吴三桂。

全家自骨——这里是指吴襄一家之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圆圆在三桂父吴襄处,李自成曾令吴襄招降三桂,遭到三桂拒绝,于是吴家八口全为义军所杀,仅圆圆脱险。

照汗青——照耀史册。古人在竹简上写字,先用火薰灸使青竹出汗(吐出水分),以便书写与防蛀,故叫“汗青”。

这小段文字极为重要,是全诗中心思想之所在:对吴三桂的剖析与批判。有人认为“前四句都以同情语气写吴三桂,而后二句,才是对吴三桂的箴贬(砭)”。(《评传》语);又有人认为“后四句正面讽刺吴三桂。”(《清诗选》)我感得全段六句诗,既有抑也有扬,褒贬间出:一方面(主要的)讽刺吴三桂为了女色而破家叛明,身败名裂;一方面则对陈圆圆表示了同情,让一代美人名留史册。其中有的诗句,含有反话正说之意,显得比较含蓄。

第二层(最后一段):荣贵总难常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鸟自啼,屟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前四句是说,你看不见那吴王在馆娃宫与西施过着双栖不离的鸳鸯般生活,还嫌对西施看得不够;可是,历史无情,吴国速亡,采香径已是人迹不到,只留尘土与鸟鸣了;那响屟廊也早已没人走,吴宫都已荒废了。馆娃,即吴宫中的馆娃宫,为吴王夫差所筑,专为与西施共宿之处,遗址在今吴县灵岩山。

香径,即采香径,在今苏州市西。屟(xiè泄)廊,《清一统志》:“响屟廊,以梗梓籍其地,西施步屟绕之,则有声,故名。”屟,古代女子鞋子的木底。

后四句说,天下人都为旧朝(明)换新朝(清)犯愁之际,汉中吴藩(吴三桂曾开藩于汉中南郑)却珠歌翠舞,欢乐异常;请君不要开唱咏叹吴宫盛衰之歌吧,功名富贵总像日夜东流的汉水逝而不长的。这里的换羽移宫,原指古代七音中的两个乐声羽与宫,换羽移宫,即指乐声之变化。此暗喻朝代的更替,三桂降清,清立明灭。古梁州,即汉中之南郑,古梁洲之治所,吴三桂曾在此开藩。吴宫曲,指吴王夫差时的歌曲,或指咏叹吴宫盛衰的歌曲。汉水,吴三桂开藩的南郑正临着汉水。诗人在此化用了李白《江上吟》诗句:“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也应西北流。”

这是全诗最后一段文字,中心内容是:用历史上吴国兴亡之事例,借喻吴三桂的成败之事,揭示一条人生哲理:富贵似水流,荣华总无常。诗尾化用了李白《江上吟》诗意,更清楚说明了这一用心。《吴诗集览》的编者更进一步认为:“此一段再咏叹之,若预知三桂有覆灭之祸者。”这是说诗人具有很强的历史洞察力。不管诗人在当初创作此诗时是否真有如此远见,历史的事实已证明了这一点。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到康熙十七年(1678)在衡阳称帝之后不久,即身亡名灭,一切荣华富贵,统统付诸东流。当然,他的“骂名”却遗臭万年!

这一层意思,不仅是第四段的结语,也是全诗的题旨所在,值得好好玩味。

****





以下着重讲一讲本诗的特色,主要是:

一、本诗的思想性与局限性

这首诗仿效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的体式,将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故事,用长篇歌行体演绎了出来,很有可读性。它不仅仅记叙了吴、陈一生经历,而且也形象地、生动地反映了明、清更替之际的社会重大变动和生活图景,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更重要的是诗人把锋芒指向了为个人恩怨而背叛国家的民族罪人,虽然所用手法是委婉的,但仍不失为具有批判力量和社会意义。

这些,就是本诗的思想性之所在。但毋庸讳言,诗中不无瑕疵。如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事件及其义军,用了蔑称和某些仇视情绪,却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局限,不可认同。

二、本诗的含蓄讽谕法

读着此诗,给人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就是它的讽谕性。其表现主要有三:①委婉讽刺,寓讽于惜。诗云:“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是一种很有心计的写法,即以惋惜方式对吴进行批判,即对其为了一个爱妾竟至开关降清,弄得全家灭门,而使陈圆圆却成了史书必记人物,给予辛辣讽刺。

②借古讽今,含蓄指斥。用吴王夫差宠幸西施而身亡国破的历史教训作为本诗的结尾,也很具匠心。它对吴三桂的无耻行为,进行讥刺与指斥,是通过讲故事方式体现的。并且经过含有深意的咏叹,还预言了吴三桂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③使事兴慨,隐约感叹。诗歌叙写了陈圆圆姐妹们对圆圆发迹的艳羡。对于“受声名累”、“竞延致”的陈圆圆深表同情;又用唐玄宗思宠梅妃的典事,含蓄而隐约地流露了似福实祸、名宠实哀的慨叹。

其实,通过客观地记叙某人、某事而反映国家的兴亡之感慨,也是本诗含蓄的一种表现。

三、歌行的近体化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体诗歌,但全诗的写法,带有若干明显的近体诗的特色。诸如:

①喜用对仗。全篇诗语,运用工对、宽对或流水对等的骈骊句,约在十联以上,其中对仗工稳的也有四五联。比如:“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全家白骨成尘土,一代红妆照汗青”;“香径尘生鸟自啼,屟廊人去苔空绿”与“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等等。它加强了语言效果,也使诗歌增加格律诗的特色。

②尚协平仄。原来古体诗和歌行体,并无“协平仄”的要求,但要押韵,并允许转韵。但此诗多处出现讲求平仄相协的律句或律联,多数是对仗句,也有一些非对仗句,也有协平仄的。因此,读此诗,富有节奏感和韵味。

③讲究藻饰。辞藻华美,几乎是此诗在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色。全篇绮丽诗语比比可见,藻饰痕迹明显,文辞锦绣,其语言风格及其情韵,几乎可称得上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