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沁园春》原文赏析
清明日作
白蕊生香,绿萍抽叶,还是清明。有残丝绊雨,危芳怯露,梨云困蝶,絮雪迷莺。发短心长,时殊事异,观物如何不动情?愁来也,怕东风无赖,先鸣。莫思身外虚名。绵绵荒田草树平。任龙蛇歌怨,桑榆烟尽,山枯石死,毕竟何成?富贵浮云,穷通定命,守分安常百虑轻。和谁说,又鸦栖高柳,月照层城。
这首词写的是清明节的景象。从词的意境来看,当时词人还未为朱元璋(明太祖)所用,所以流露出一些不得志的情绪。
上片前三句以写景起,并直接点题——清明。清明时节,雪白的李花散发着香气,水上的青萍刚抽出嫩叶。下四句推进一层,铺叙清明前后的景色。“残丝绊雨,危芳怯露”中的雨,露两字点明江南清明前后多雨的特征——“清明时节雨纷纷”。而“残丝”指的是什么呢?一般诗词中常见的是游丝、蛛丝、柳丝、游丝轻袅,经不起雨也绊不住雨;柳丝呢?因为下面还将提到“柳絮”,重复也不好,所以解作蛛网上的“蛛丝”较好。一般地,蛛丝在绵绵春雨中会缀些露珠雨点的;不过有些要被打断,所以叫做“残丝”。“危芳”是说那些较高的花草容易着露。而清明时往往阴雨连绵,气候还有些凉,所以用了一个“怯”露字样。这时梨花也次第开放了,梨花一般是较繁密的,远远望去象一片香云一样,所以称做“梨云”。群芳开放了,蜂蝶也跟着繁忙起来。但蝴蝶最怕雨天,在雨中她就难以起飞去穿花问柳。所以说是“困蝶”。清明时节柳絮也开始飞扬了,它象雪花似的到处飞舞,真可谓是柳絮乱飞迷莺眼。以上全是写景,触景生情,以下则联系到作者的心情。作者看到这些景色,他想到的是什么呢?他想到人渐渐地老了,而心事越来越多。“发短”指头发衰落,形容人已将老。杜甫的《春望》诗中有“白头搔更短”句,韩偓诗也有“不知发短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的句子。而世事变幻不定,人们看到这些景色怎能不动情呢?当愁思袭人的时候,最怕东风吹绉一池春水,使人无所聊赖,不知如何是好!也更怕听见杜鹃啼叫的声音,因为这将使人更增愁绪。鶗鴂即杜鹃鸟。《成都记》:“望帝魂化为鸟,称杜鹃。”亦称杜宇,啼声凄切,是悲哀的象征。
下片则是进一步抒发作者的心态情感,以及作者当时对待这些情景事物所抱的态度。首两句“莫思身外虚名。绵绵荒田草树平”,是说不要贪恋身外之物的功名了,那是虚无的东西。辛弃疾词《破阵子》:“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同样的意境。家乡的田园都已大片大片地荒芜,草长得与树一样的高。这也就是陶渊明《归去来辞》所说的“田园将芜”、“三径就荒”、“胡不归”的意思。接着四句则是说,任凭你是龙虎般的有为之人,尽管你有海枯石烂也不变的坚毅情操,在这日落西山、烟尘弥漫的时候,也成不了什么大事了!“龙蛇”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但在这里还是取《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喻非常之人解比较合适。“桑榆”句指夕阳西下照耀着桑榆梢头的情形,借喻黄昏时候。“山枯石死”,也就是海枯石烂,表示坚贞不屈。但这有什么用呢?!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作者抒发出“富贵浮云,穷通定命,守分安常百虑轻”的议论,也就是穷通在天、达人知命的处世哲学。《南史·沈攸之传》:“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穷通”是穷困卑下与通达显赫的意思,《庄子》:“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这是比较乐观的情绪,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取了前者的观点。最后几句说,这些情怀跟谁去说呢?只见天色已晚,乌鸦已在柳树的枝头寻找栖身过夜之处,月亮照耀着高高的城楼。
这首词有一定的宿命论消极情绪,本不足取;但这是过去一般士大夫的通病,而且这里的宿命论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身怀经世之才,但在离乱的世态,难以有所作为,因而发出了伤心的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