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更漏子》原文赏析

《王夫之·更漏子》原文赏析

本意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唐五代时期,有许多词牌不但表示一首词的形式格律,而且又是它的题目。后来,由于作品的题材内容日益广泛,作者越来越难以找到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符合的词牌,因此往往在词牌之下另标题目,以示旨意,而词牌只表所用调式。王夫之的这首词题作“本意”,则所循为唐五代词牌即是题目的旧例。《更漏子》一调,现存词以温庭筠为最早,共八首,见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该集还录有韦庄、牛峤、毛文锡、顾卓、孙光宪、毛熙震等人的同调之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咏更漏夜色,表现男欢女爱、相思离别的情绪。船山此词则通过描写秋宵景色,抒发作者关心现实、系念国事的感情,与前人所作有着极大的差别。

王夫之《更漏子》(斜月横) 词意

“斜月横,疏星炯。”开篇二句写夜空景色。西斜的月亮,横在中天;稀疏的星斗,亮晶晶地闪耀着。时分已到深夜了。但作者并不是一觉醒来,翘首窗外而看到这幅景象的。联系上下文,可以体会出,他压根儿就没有入睡。他从月出东山、满天繁星的初夜,辗转反侧,一直捱到此时此刻。故明月运行,星移斗转,夜空的每一个变化,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夜色沉沉如水,难以煎熬,好不容易才到半夜,离天明还早得很呢。于是第三句顺势叹道:“不道秋宵真永。”“不道”,不料。想不到秋夜真漫长啊!惊诧慨叹的语气,流露出对漫漫长夜无可奈何的情绪。下面三句:“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转过头来,交代作者长夜难眠。“扃”,门上的插销。此用作动词“关闭”。眸未易扃,即难以入睡之意。这样说来,上片前后显然用了倒叙法,使词意避免了平直。不曾合眼的词人,不仅遥看空中的星月,而且谛听着更漏缓慢清越的滴嗒声。在寂静的夜间,它使人倍增落寞之感。星光月色,铜壶漏声,互相映发,紧扣题目,写得很逼真传神,使我们的眼前似乎活动着词人秋夜欹枕、低回咨嗟的形象。他为什么不能入睡呢?词给我们留下了悬念,引出下阕。

换头再写秋夜的自然环境。“霜叶坠,幽虫絮。”经过秋霜袭击的枯叶,瑟瑟索索地飘坠下来,院落墙角的秋虫,发出幽咽凄切的鸣叫声,如泣如诉,絮絮叨叨。二句借助于人的听觉,描绘出秋夜庭院中空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它与上片的夜色漏声交织在一起,所渲染成的客观氛围令人悲伤,难以忍受。百般无奈之际,词人只好借酒浇愁。然而“薄酒何曾得醉”,心中的愁苦又怎能消除?词人何以这样忧端澒洞,悲伤沉痛呢?“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原来,他不是故作悲秋之态,而是凄凉寂寞的秋宵景色,触发了他对国事的殷忧。眼前国势衰微,自己系日无绳,回天乏力,虽少年壮心未改,亦空有一腔热情而已。哀伤悲愤,盖为此也。随着夜色的加深,这种心情也不断添浓。“点点深”,既是抒情,表示夜深愁也深,又扣合题目,与上片“缓缓”、“泠泠”云云同以漏声滴点为言,遥相呼应,很是自然灵动,婉曲多姿。

王夫之身处明朝衰落和灭亡,满清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时期。他对朱明王朝一片丹心,期望它能起死回生,再度中兴。这首《更漏子》借题发挥,既不离该题往往描写刻画秋夜景色、渲染凄凉冷寂之环境气氛的“本意”,却又将前人通常用以表现的“闺情”,翻作“天下事,少年心”的政治怀抱,极大地提高了此调的境界和意蕴。它自唐五代令词出,但摒其婉丽绮靡,得其回环往复、曲折跌宕之妙,又能以刚健的骨力、劲直的气格行乎其间,确实可谓善学前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