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文·大江东去》原文赏析
用东坡先生韵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千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此调本名《念奴娇》,别名亦多。苏东坡《赤壁怀古》词出,影响特大,后人遂取其首句以名调,曰《大江东去》。赵秉文这首词追和东坡原韵,则所用调名亦含斯旨。和作原本不易讨好,赵氏为北人,足不抵江,隐括苏氏赤壁词赋语意而成卧游之作,却写得纵横挥洒,毫无拘碍,确是大手笔。
“秋光一片”,起拍一句把读者带入清爽明彻、秀色宜人的秋光之中。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所叙的一切即在这背景上展开。着笔入题,即忽发奇想:“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从清波中荡漾的月光,联想到吴刚伐桂的美丽神话。明知故问,是醉态的朦陇,也是对广寒仙界深处的好奇与向往,给全篇笼罩一重奇幻瑰丽的色彩。二句振起一篇精神,引人遐想。下文“嫦娥欲下”、“乘风归去”皆由此生发。接下来写坡仙的形象,由远及近分作两层:第一,“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从极远的视角勾勒出广阔无垠、波涛滚滚的水面。碧水万顷与扁舟一叶,对比何其鲜明。一见水势之辽阔,一见行舟者之迈往。“粘天无壁”,言远水汪洋,似与天接,水天一色,四外空阔,了无遮拦,不见岩壁。“叩枻”,即击桨。“问”、“顾”、“叩”、“歌”,皆坡公所为。真是一位胸怀坦荡、风神卓荦的清旷之士,一位纤尘不染、怡然自足的仙境中人。奔月而去的嫦娥,似乎也被人间秋色吸引了,不禁要翩翩飞下,舞弄长袖于澄澈如冰雪的波光桂影之中,为歌者助兴。衬笔加强了表达效果。“万里挥冰雪”,何等超拔潇洒的形象啊!古老的神话给作品增添了飘逸、幻妙的色彩,人间天上映照,造成令人向往的艺术境界,烘托了坡仙的形象。着墨不多,人物的形象、性格与修养已经写出。笔下没有就此漫衍开去,而是一顿一转:“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落在其人的遭际上。大苏自是仙界中人,在污浊不堪的官场中不愿从俗,也不为流俗人所容。这里寄托着词人对这位异代同调的深厚同情。“京尘千丈”,指东坡面对的俗陋势力。嚣张千丈,反衬坡翁独醒独行的个性。两句慨叹,引起下片对东坡的追慕及对仙界的憧憬。结句收得紧,过片又放得开。
“回首”句以转作承,完成了古及今、虚而实的转移。“赤壁矶”即苏氏词赋所咏之地,在今湖北黄冈境内江岸。李太白尝自称海上骑鲸客,此处借指东坡。词人叹息道:如今赤壁矶边不见了坡翁身影,是骑鲸而去?还是羽化登仙?年复一年,只有那山花自开自灭,徒增怅惘而已。写山花开落,是写物是人非,也是暗示流光似水。这种借宾见主之法,在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这种含蓄的暗示,要通过读者的体悟(或曰意会)来把握词人吊古伤今的苍茫历史感的文心,所以更微妙,更隽永。后面两句“澹澹长空千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是重笔浓描。澹澹,广漠貌。如杜牧《登乐游原》诗云:“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长空千古,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旷远之感。而归雁的影子时隐时现则表露出词人的追念、寻求、期待与怅惘。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词人渴望追随坡翁,乘风奔向仙界。被发骑麒麟,仙家萧散的神态何其逼真!接着一笔远飏,似承似转:“三山安在?”传说中有三神山。《拾遗记》谓:“海中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此问语气,半是迟疑,半是惆怅,交织着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世的留连。这问句后面更留下一片空寂。有此引发,歇拍处虽别出境界,却不觉突兀。
“玉箫吹断明月”,一结甚遒,与原唱异曲同工。求仙不得,吹箫自遣,亦豪爽,亦超逸,亦清奇。箫声月色,清趣何限?此作佳处,正在气象超凡,“雄壮震动,有渴骥怒猊之势。视(东坡)‘大江东去’信在伯仲间”《词苑丛谈》)。通篇仙语,“非特词气放逸,绝去翰墨畦径”(《元遗山集》),造乎难臻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