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南乡子()·南乡子》原文赏析

《陈维崧·南乡子()·南乡子》原文赏析

江南杂咏

万艘千船,今年米价减常年。乍可宣房填蚁穴,愁绝,不愿官家言“改折”!

千万条大船,装满粮食运走了。今年江南丰收,可是农民却更要吃苦。

清世祖顺治六年(1650)下令:“改折天下本色钱粮,行一条鞭法”(《清史稿·世祖本纪》),目的是改革赋税制度,避免农民受豪强欺压,将实物折合银两上缴”。但粮食卖出时,豪强仍可压价,从中剥削;卖粮上缴的银两,官府又可借口成色不足,再加一层剥削。这还是平常年景,而“今年米价减常年”,丰收之年粮价大大下跌,农民要拿出更多的粮食卖出去,才能换取银两,完纳应缴之数。在层层剥削下的农民,更加走“改折”,到头来还不是我们吃大亏! 《史记·河渠书》: “天子既临河(黄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 “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河名,黄河支流),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 《韩非子·喻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筑堤时要将一个个蚁穴一样小的洞都塞紧,河工是极苦的! “宣房填蚁穴”,就是修筑堤坝。汉代“宣房宫”筑在黄河支流附近,不在江南,这里是借用。

“官家”,笔锋直接指向官僚,“改折” “一条鞭法”是皇帝制定投无路。这就是当时丰收年谷贱伤农的惨状。

“乍可”即“宁可” (见《诗词曲语辞汇释》)。乍可两句用农民语气说: 我们宁可去当最苦最苦的河工,也不愿当农民了! 官府说什么的,“官家”是奉行皇帝旨意的。笔锋已隐隐指向最高统治者。清初,屡兴大狱,对汉人实行高压,作者敢于如此犀利地揭露弊政,是非常大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