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是一首优美的五言民间叙事诗。最早见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全诗共分三部分。
诗文第一部分,作者着意描绘出秦罗敷的美丽动人。起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就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的作用。旭日东升,阳光明媚,渲染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环境氛围,以此来烘托活动其间的女主人公的美。淋浴在绚丽阳光中的“秦氏楼”,住着秦罗敷;朝霞映照的“城南隅”,是她采桑之处。容华与朝日相辉映,映衬着罗敷青春焕发的脸庞和窈窕身姿。这些看似信手拈来,实为作者巧用心机。接着笔锋又转到罗敷手中的桑篮,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青丝”、 “桂枝”使人悦目清心,取其精美香洁,是欲美其人故美其物的写法。芳香缭绕之处,正是人们想往的地方。可是作者又迂回笔墨描写起罗敷的服饰,头上梳着“倭堕”式发髻,似堕非堕真迷人; “明月”宝珠耳中戴,明光闪灼多娇艳;黄绫的裙子,紫绫的袄,色泽鲜丽,妩媚动人。诗人夸张铺叙其衣饰之华美,诱人浮想联翩,但仍然不把美的本身再现给读者,只刻意描绘出美的效果,意在反衬出罗敷的娇美动人的容貌。 “行者”见罗敷放担捋胡须,痴呆而视;“少年”见之脱帽,故弄身姿显示自己; “耕者”、“锄者”为睹罗敷的容姿,而忘记活计。真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莱辛在《拉奥孔》中说: “荷马显然有意要避之,他就让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到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的本身描绘出来了。”到此为止诗句没有直写罗敷长相如何美,但却胜似写其美丽可爱,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层层笔墨,多方描写,宛如烘云托月,托出一个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陈祚明说:“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左盘右旋,匠心独运,让人从想象中追寻美人的风采,比直接显现更隽永有味。
比起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着重抒写罗敷的人格美。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作者撇开前面辍叙,引入“使君”为宾,以宾衬主。罗敷的出众的风姿使“使君”惊呆自失,在此诗人不言使君,却道“五马立踟蹰”。叫人“睹影知竿”,一箭双雕。既写出使君威势和心理,又再给罗敷锦上添花,精彩之极。接下来“使君遣吏往”,邪念顿生,依仗权势,欲把罗敷占为己有。诗句达到高潮,罗敷抑制住“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愤怒,巧妙答之:“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表现她不仅美丽而且聪明机智。让人称奇叫绝的是她拒绝“使君”的方式。没有剑拔弩张的严辞厉语,却叫“使君”胆战神惊、目瞪口呆,只得就此罢手。充分表现出罗敷虽是一个纤弱女子,但她柔中有刚。
诗的最后一部分,用罗敷“夸夫”的答辞,正是刻画罗敷形象的着力之笔。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显要的春风得意的“夫婿”, “十五”到“四十”,官运亨通,步步高升,才华出众。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运用大量叠字,把人物的举止情态绘得栩栩如生,再现一个相貌堂堂的“夫婿”。其无实之辞却使人觉得真实可信。大肆铺排渲染,托出一个才貌双全的郎君。文辞飞动,给人以酣畅淋漓,汪洋恣肆的美感。结尾处盛称“夫婿”之后,点出结果“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此诗千古称谓的是:大量运用烘托的手法,前后映衬,虚虚实实,神出鬼没,不断变换角度,展现人物,有繁有细,在描写中采用美与丑对比,塑造了一个不仅貌美,而且心灵更美的光彩照人的形象。在艺术上别具一格。不仅语言质朴,还运用了对话,使之更加真实可信,充满了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