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蜀相》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词·散曲《蜀相》原文与翻译、赏析

[唐]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蜀相,指诸葛亮。②在今成都南郊。③锦官城,在成都城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后作为成都的别称。森森,高大茂密貌。④自春色,自为春色。⑤空好音,空作好音。⑥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频烦,多次烦劳,反复谘询。天下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⑦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⑧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其年八月,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

〔分析〕

诗作题名“蜀相”,鲜明醒目地点明了所写的对象。公元211年,刘备在四川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因为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所以后人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政权,诸葛亮也就被称为“蜀相”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西南,定居成都,这也是诗人第一次来到成都。成都是蜀汉的旧都,在城郊有诸葛亮的祠庙。诸葛亮是三国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了蜀汉政权,更有雄心平定中原,统一中国,杜甫对他是极为景仰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正是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来到成都,诗人自然急切地想去拜谒先贤,首联二句一问一答,不疑而问,自问自答,正是为了表达诗人思慕先贤的感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诸葛祠在成都郊外,诗中不说“成都城外”而说“锦官城外”是因为成都在汉时织锦业很发达,国家曾在此地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另外,称之为锦官城,亦使人感到成都城明丽秀美,繁华如锦,使诗句有一种美感。作者用“锦官城外柏森森”对诸葛祠的环境作了集中的描绘:远远望去,只见那里古柏茂密,苍苍郁郁,显得庄严、肃穆,其中深深地蕴含着诗人对先贤长久以来的崇敬爱慕之情。

走近祠前,映入眼中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祠前阶下,铺映着萋萋芳草;树上枝头,轻啼出宛啭莺语,真可说是良辰美景了,然而诗人却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都有“白白”的意思,也就是说,春色再艳,鸟声再美,都是空有徒劳的,诗人既无心看,也无心听。这里,诗人的感情与景物是不相一致的,引起这种矛盾的原因却正是诗人崇高的品格,国家动乱,人民苦难,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已近破灭,忧心如焚,那里还有什么心思去观赏春景呢?凭吊古迹,感慨现实,诗人心潮澎湃,沉缅在对古人的追思之中。

五、六两句,把我们带到了战乱不息的三国时代。刘备三次拜访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和他共商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恩知己,出山相助,辅助刘备开创了蜀汉基业,之后,又帮助后主刘禅继业。二十八年中,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对于这样一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而建立功业的人物诗人是倾心仰慕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正是以最精简的文笔总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绩,刻划了他的伟大形象,也寄寓着诗人的希望,希望能有这样的政治家来匡救天下,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然而,诸葛亮没有能完成他光复大业的理想。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率领军队伐魏,在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北)和司马懿的军队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在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使后代的英雄敬仰,他的壮志未酬又使后人痛惜,怀古伤今,作者不禁热泪纵横,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二句感情充溢,深沉的诗句,它激起了后世英雄的同感,道出了天下有抱负之士的共同心声,宋代的名将宗泽在临终前不就高诵着这二句诗吗?

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然而无论写景抒情,它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全诗始终寄寓着忧国忧民的感情。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忧念时世的沉重心情。在追念中,寄托着诗人的政治理想,这也正是诗人对胸怀天下、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度崇敬,爱慕,对诸葛亮的不幸结局痛惜的原因。从这首诗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杜甫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作为一个人民的诗人的伟大之处。

〔评说〕

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又云:“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

李沂《唐诗援》:“起语萧散悲凉,便堪下泪。”

仇兆鳌《杜诗详注》:“‘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屈折,后来匹此,惟李商隐《筹笔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