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竹里馆》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词·散曲《竹里馆》原文与翻译、赏析

[唐]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本篇与前首《鹿柴》同为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之一。②幽篁,深邃阴暗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分析〕

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维在长安南面蓝田县的辋川,购置了一座别墅。这时,名相张九龄早已贬死他乡,朝政掌握在李林甫、杨国忠一班小人手里,王维早年的抱负当然无法实现。于是,他纵情于青山绿水之间,过着亦官亦隐的风雅生活。

辋川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诗人钟情不已。他一连写了20首五言绝句来加以赞美,汇成为一本诗集——《辋川集》。《竹里馆》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句,诗人点明了人和地。人,只有诗人一个,独自坐着。地,是在深邃密茂而又十分幽静的竹林里。给人以清静、优雅、孤独、冷寂的感觉。一个“独”字,对全诗起着极为重要的提挈作用。

第二句,点明了事。事,共有两件。一是弹琴,二是长啸。讲到弹琴,人们就会想起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琴能言志,同时,弹琴又是为了寻觅知音。讲到长啸,也有一个故事。《南史·渔父传》记载:“孙缅为寻阳太守,恒于渚际见一渔父,神韵潇洒,垂纶长啸。缅甚异之,欲招以共仕,渔父悠然鼓棹而去。”所以,长啸既表示着自由,又表示着隐居不仕。诗人的长啸,同样是表示了他决意回归田园的心态。

第三句,呼应首句,又是首句的发展。“深林”指的就是“幽篁”。“人不知”正是“独”的具体表现。那么,是不是真的没有知音了呢?诗人将在最后给以回答。

第四句,是对“人不知”的回答,也是全诗的总结。知音者,唯林间明月耳! “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月,是清廉正直的象征,是心情旷达的象征,也是光明磊落的象征。明月知我心,诗人的襟怀,必然也和明月一样。

竹里馆是辋川的一个景点。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景色作种种描述,却是通过他在竹里馆的活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从而,把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写成了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欣赏这首小诗高雅的艺术手法同时,让我们学到了怎样用诗来抒发感情的写作特色。所以,我们对王维的诗,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层次上的。

顺便说一句,古代“啸”字是读去声的(xiao)。这样,它就很自然地同“照”字押韵。因为,在古典格律诗里,不同声调的字是不能押韵的。

〔评说〕

吴煊等《唐贤三昧集笺注》:“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以上四诗(按:指《鹿柴》、《栾家濑》、《竹里馆》、《鸟鸣涧》),皆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此文家所谓融情入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