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登楼赋》原文与翻译、赏析

散文赋《登楼赋》原文与翻译、赏析

[汉] 王 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11)。虽信美而非吾土兮(12),曾何足以少留(13)?

遭纷浊而迁逝兮(14),漫逾纪以迄今(15)。情眷眷而怀归兮(16),孰忧思之可任(17)?凭轩槛以遥望兮(18),向北风而开襟(19)。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20)。路逶迤而修迥兮(21),川既漾而济深(22)。悲旧乡之壅隔兮(23),涕横坠而弗禁(24)。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5)。钟仪幽而楚奏兮(26),庄舄显而越吟(27)。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28)!

惟日月之逾迈兮(29),俟河清其未极(30)。冀王道之一平兮(31),假高衢而骋力(32)。惧匏瓜之徒悬兮(33),畏井渫之莫食(34)。步栖迟以徒倚兮(35),白日忽其将匿(36)。风萧瑟而并兴兮(37),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38),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39),意忉怛而憯恻(40)。循阶除而下降兮(41),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42),怅盘桓以反侧(43)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是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时登城楼所作。主要抒发作者因才能无从施展而引发的思乡情怀。所登之楼,究在何处,迄未定说,按文意在漳、沮两水会合处,则似是麦城(故址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②聊暇日句,姑且假借此日来消除忧愁。暇,同“假”。③斯宇,此楼。④显敞,明亮宽敞。寡仇,少有匹敌。仇,匹敌。⑤“挟清漳”二句,写城楼的地理位置,东临漳水,西倚沮水,好像倚水中长洲而立。挟,带。漳,水名,漳水清澈故称清漳。浦,小水汇人大水处。沮,水名,水流曲折故曰曲沮。长洲,水边长形的陆地。⑥背,背对着。坟衍,地势高起为坟,广平为衍。⑦临,面临。皋,水边之地。隰(xi席),低湿之地。沃流,可用来灌溉的流水,这里指漳水和沮水。沃,肥美。⑧弥,尽,终极。陶牧,地名,在荆州西,相传附近有陶朱公范蠡的墓地,称为陶牧。⑨昭丘,楚昭王的坟墓,在沮水边上。⑩华实,花和果实。蔽野,形容花果繁茂遮蔽了原野。(11)黍稷,泛指农作物。盈畴,充满田野。畴,田地。(12)信美,确实很好。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13)曾,语助词。少留,暂留。(14)纷浊,指时世纷扰动乱。迁逝,迁徙流亡,指作者为避乱而离开故土。(15)漫,漫漫,此处指时间长久。逾纪,超过十二年。迄,至。(16)眷眷,形容怀恋之深。(17)孰,谁。任,承受。这句谓谁能承受得起这样的思念呢?(18)凭,依靠。轩槛,楼窗前的栏杆。(19)开襟,敞开衣襟。(20)荆山,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岑,小而高的山曰岑。这句话是说一座座山峰挡住了作者的视线。(21)逶迤(wei yi威夷),长而曲折的样子。修,长。迥(jiong炯),远。(22)漾,水流长。济,渡。(23)壅隔,阻塞隔绝。(24)横坠,零乱地坠落。弗禁,止不住。(25)尼父,即孔子,因孔子字仲尼。《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在陈绝粮,叹曰:归欤! 归欤!(26)钟仪,春秋时楚国的乐师,在战争中被俘,为晋侯所获,晋侯让他操琴,他弹的仍然是楚国的曲调。幽,囚禁。(27)庄舄(xi细),越国人,在楚国做了大官,病中却仍用越国方音说话。显,显赫,尊贵。吟,呻吟。(28)这二句说人都有思念故土的思想感情,不会因为处境的好坏而改变。(29)惟,念。逾迈,流逝。(30)俟,等待。河清,黄河水清,比喻太平盛世。极,至。(31)冀,期望。王道,王朝的政权。一平,统一稳定。(32)高衢,大道,比喻国政清平。骋,施展。全句是说希望时政清平之时,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力。(33)这句用《论语》:“(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典。意谓我怎么能像匏瓜那样,悬在那里却不能食用呢? 即不愿做无用之人。匏(pao 袍)瓜,葫芦的一种。(34)“畏井渫”句,渫(xie谢),淘除井中的污秽使水清洁。全句意谓害怕自己身心高洁却不为世所用。(35)栖迟,止息,游息。徙倚,徘徊。(36)匿,隐藏起来。(37)并兴,四面八方同时刮起了大风。(38)阒(qu去),寂静。(39)凄怆,悲伤。(40)忉怛(dao da刀达),悲伤。憯(can惨)恻,即凄怆。(41)阶除,阶梯。(42)夜参半,半夜。(43)盘桓,徘徊,这里意谓想来想去。反侧,翻来复去不得安眠。



〔分析〕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最有才气的一个。他出身名门,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年轻时即才气过人,曾受到蔡邕的赏识。但他生不逢时,长期生活在战乱和流离之中。十四岁那年,董卓劫持献帝和百官西迁,他亦随父去了长安。后因董卓的残暴和对文化的破坏,十七岁那年又去投奔了刘表。刘表是他的同乡,曾受学于他的祖父,所以初到荆州时刘表待他很热情,曾想把女儿嫁给他,后来终因其“貌寝”而作罢,因此两人的关系就不太融洽了。在荆州的十几年,他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不能施展抱负,内心常常非常痛苦。这篇抒情小赋就是这个时期反映他内心情感的作品。

全赋按韵脚的交换自然地分为三段。

首段写作者登楼销忧及四望所见的情景。全赋以“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入笔,开头即紧扣题目:“登楼”,并点明登楼的目的:“销忧”。一个“忧”字先为全赋定下了沉郁悲愤的基调。然后宕开一笔,写眼前之景,逐层交代兹楼的形势、方位和“四望”之美景。按周围的景物于作者笔下一一道来:河流沃野,离离禾黍,累累硕果,俱皆宛然在目。真是风光旖旎,物产丰饶。然而这异乡风物引起的却是思乡之情:“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浓烈的乡思遂与赋首“销忧”呼应,文章便转入忧思情感的抒写了。

次段着力抒写作者思乡怀土的忧愁,正面描写了他的思归心情。作者因战乱而避难荆州,不知不觉间已度过了漫长的十二个年头,一句“孰忧思之可任”就突出了乡思之强烈,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作者凭栏遥望,向着北面的家乡和故都迎风畅襟,伫立怅望,无奈重山阻隔,水长路迥,故乡壅隔,欲归不能。这无奈使作者“涕横坠而弗禁”,遂由思乡远眺转入自身形象的刻画,思绪飞越时空,想起了历史上孔子的“归欤”之叹,想到了钟仪的楚奏和庄舄的越吟。作者借这些历史人物异域思乡的典故进一步抒写了自己的乡情:人在异域的处境尽管各有不同,而思乡的感情却是一致的! 这是人之常情,并不因“穷达而异心!”作者把愁思落到了“怀土”上。但“怀土”又并非愁思的全部内容,所以下文便在此基础上对愁思作了进一步的开掘和阐说。

末段是作者对“怀土”之情的进一步开掘,揭示了愁思的深层内涵:感时伤乱和怀才不遇。原来作者的思乡愁绪并非个人的乡土私情,还有着更深沉的对国家和时世的担忧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作者多么迫切地盼望着黄河水清、天下太平,以实现抱负啊! 然而现在却是时世“纷浊”、所依非人,这不免使他的内心十分苦闷。“俟”、“冀”、“惧”、“畏”等词语所反映的就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里交织着作者的希望与失望。然而失望远大于希望,于是作者刻意渲染了一幅“白日将匿”的晚景:太阳西沉,寒风萧瑟,天色阴惨惨,走兽狂奔寻伴,翔鸟举翼归林,广阔的原野除了奔波的征人,已寂无人迹。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正是以此异乡之凄寒晚景来烘托内心的凄怆愁绪的。为销忧而登楼,怎料忧更忧,乃至“气交愤于胸臆”,只能满怀着愁绪“循阶除而下降”! 又怎料这浓重的愁绪直至半夜还缭绕不散,以至盘桓反侧,不能成寐。文章于愁思浓重之处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也加重了文章的悲凉气氛。

全赋从登楼销忧入笔而以下楼增忧收束,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作者因处乱世而壮志未伸的内心苦闷。

本文在写作艺术上有两个特色。其一是景物描绘为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服务。这篇抒情小赋有许多景物描写,但都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首段重在抒写作者对此楼“显敞”、此地“信美”的观感,所以着力刻划了“四望”之景:“清漳”、“曲沮”、“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和“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等,以异乡的美景来反衬思乡之情。次段重在抒写“怀归”的情思,所以写了“遥望”之景:“平原远”、“路逶迤”和“高岑”、“修迥”等,以山水壅隔的远景来烘托“悲旧乡”的愁思。末段,由于作者的情绪已激升至“凄怆”的程度,所以就写了“白日将匿”之景:“风萧瑟”、“天惨惨”和“兽狂顾”、“鸟相鸣”等,以凄寒的晚景来表达内心的惆怅。在这里,作者的景物描绘具有烘托与感发情感的作用,景为情用,情因景生而又融情入景,情景融合无间了。

其二是用典自然贴切,同样也为抒情服务。汉赋一般用典较多,有的甚至通篇用典,显得生硬堆砌。本赋没有这个缺点,用典很少,又用得很自然、很贴切,增强了抒情效果。如首段的“北弥陶牧、西接昭丘”,既写了楼的地理位置,又通过对历史上功成身退的范蠡和深明用人之道的楚昭王的怀念,隐隐地抒写了自己未遇明君以至功业未成的情思。次段则以孔子的叹归来表达自己处境的困窘和思乡之情,并以贫穷失意的钟仪的“楚奏”和显贵得意的庄舄的“越吟”来说明思乡乃人之常情。末段又以“河清”与“匏瓜”表明志向,同时抒写身世之感。这些用典都具有增强抒情效果,深化主题的作用。

至于语言表达,全赋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流畅的,如“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等,都写得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而在用韵方面,首段与次段多用平声,末段多用入声,又较好地从声音角度表达了思乡情感的发展过程,并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评说〕

李元度《赋学正鹄》:“因登楼而四望,因四望而触动其忧时感事,去国怀乡之思。凡三易韵,段落自明,文意悠然不尽。”

宋长白《柳亭话》:“‘白日忽其西匿,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征夫行而未息。’摹写长途景况,令人肌骨凛冽。”

林纾《古文辞类纂》:“献帝兴平二年,李、郭之乱,至于劫夺乘舆,关中无复人迹。仲宣方依刘表,知其不足有为,故为此赋以写其不遇。其云‘信美非吾土’,斥刘表之不能据有荆州,祸将作也。其下写客子思归之状况,声激而悲,尚不远于屈、宋。齐、梁以下,不足语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