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勾践灭吴》鉴赏

古文·勾践灭吴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1),乃号令于三军曰(2):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3),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4)。”大夫种进对曰(5): “臣闻之: 贾人夏则资皮(6),冬则资絺(7),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8)。夫虽无四方之忧(9),然谋臣与爪牙之士(10),不可不养而择也(11)。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12),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13)? ”

勾践曰: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14),何后之有? ”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15),曰: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16),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17),私于下执事(18),曰: ‘寡君之师徒(19),不足以辱君矣(20),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21)。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22),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23)。’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24),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25),乃必有偶(26),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27)。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28)?与其杀是人也(29),宁其得此国也(30),其孰利乎? ”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31): “不可!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32),三江环之(33),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34)! 员闻之: 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35),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36)。君必灭之! 失其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37),纳之太宰嚭(38),曰: “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39);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40)

勾践说于国人曰(41):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4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43),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44)!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吊有忧(45),贺有喜; 送往者,迎来者;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46),宦士三百人于吴(47),其身亲为夫差前马(48)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49),北至于御儿(50),东至于鄞(51),西至于姑蔑(52),广运百里(53)。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54),曰: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55)。”令壮者无取老妇(56),令老者无取壮妻: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57),公令医守之。生丈夫(58),二壶酒,一犬; 生女子,二壶酒,一豚(59); 生三人,公与之母(60); 生二人,公与之饩(61)。当室者死(62),三年释其政(63); 支子死(64),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65)。令孤子、寡妇、疾疹(66)、贫病者,纳官其子(67)。其达士(68),絜其居(69),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70)。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71)。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72),国之孺子之游者(73),无不铺也(74),无不歠也(75),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76),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77),今越国亦节矣(78),请报之! ”勾践辞曰: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79)? 请姑无庸战(80)! ”父兄又请曰: “越四封之内(81),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请复战! ”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82)。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83),亿有三千(84),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85),欲其旅进旅退也(86),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如此,则有常赏(87)。进不用命(88),退则无耻; 如此,则有常刑(89)。”

果行(90),国人皆劝(91)。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 “孰是吾君也(92),而可无死乎(93)? ”是故败吴于囿(94),又败之于没(95),又郊败之(96)

夫差行成,曰: “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 “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97),吾与君为二君乎(98)! ”夫差对曰: “寡人礼先壹饭矣(99)。君若不忘周室而为敝邑宸宇(100),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 ‘吾将残汝社稷(101),灭汝宗庙。’寡人请死! 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102)! ”遂灭吴。

〔注释〕(1)栖: 停留。会稽: 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二里。(2)号令: 传告。古时传令于大众,都用传呼的办法,所以叫“号令”。号:呼。(3)昆弟:兄弟。昆:兄。国子姓: 国君的同姓。(4)共知越国之政: 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意思是让他做越国的卿相。知: 主持,过问。(5)大夫种: 文种,楚国人,曾为楚国的宛(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令,入越后为大夫,与范蠡同助勾践灭吴,功成,为勾践所忌杀。(6)贾(gu)人: 商人。资: 蓄积。(7)絺(chi): 细葛布,夏布。(8)乏: 缺少。(9)四方之忧: 指四邻各国对本国进攻。(10)爪牙之士:指勇敢的将士。(11)养: 培养。择: 选择录用。(12)既: 已经。(13)无乃: 未免,只怕。后:迟,晚。(14)子大夫: 指文种。“大夫” 是称其官职,前面加上“子” 字,是古人称呼对方时的敬称。(15)行成: 议和。成: 和。(16)乏无所使: 缺乏人才,没有他人可以派遣。(17)彻:达。天王: 指吴王。(18)私: 私下。指低声下气地私语。下执事: 即“执事” ,等于说“在您手下的执事人员”。(19)师徒: 指军队。(20)不足以辱君矣: 不值得屈尊您亲自来讨伐了。辱: 谦词。(21)赂君之辱: 奉献给您,酬谢您的辱临。(22)女于王: 作王的婢妾。女: 读去声,原意是以女嫁人,这里是充婢妾的意思。毕从: 全部随着(进献)。(23)唯君左右之: 任凭君的调遣、处置。(24)系妻孥(nu):把妻、子拘囚起来(这是表示令妻、子死生同命,不为吴所擒虏)。系:用绳缚住。孥: 妻子儿女。(25)致死: 效死,拚命。(26)偶: 对,两个。意思是拚命战斗,一人必有两人之用。(27)事君: 伺候君王。这是婉辞,实际是说与夫差作战。(28)无乃: 岂不是。即: 就。(29)是人: 这些人。(30)宁其: 这里有“不如” “宁可” 的意思。(31)子胥:伍员(yun ),字子胥。吴王用他为“行人” (官名,主管朝觐聘问等事),跟他共谋国事。(32)仇雠(chou): 仇敌。雠: 与“仇” 同义。(33)三江: 指吴江、钱塘江、浦阳江。(34)是: 代指吴和越势不两立的局面。(35)上党之国: 指中原各国。上: 高。党: 所,处。(36)已:同“矣”。(37)饰: 打扮。(38)纳: 致送,与现代汉语“交纳” 的意思相近。太宰嚭(pi): 太宰(官名)名嚭。(39)服之: 使之降顺驯服。(40)去: 离开(越国)。(41)说于国人: 指向越国人解释。(42)执雠: 结仇。(43)中原: 原野之中。(44)更: 改。(45)吊有忧: 指人民有丧事就去吊唁。(46)卑事夫差: 自居于卑贱的地位去侍奉夫差。(47)宦士: 派士人去当臣仆。宦: 为宦竖(宫中小臣)。(48)其身: 他自身(指勾践)。前马: 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49)句无: 今浙江省诸暨县南五十里有勾无亭,即其地。(50)御儿: 在今浙江嘉兴县境。(51)鄞(yin): 今浙江宁波。(52)姑蔑: 在今浙江衢县境内。(53)广运: 东西为广,南北为运。(54)致: 招致,招集。(55)帅: 同“率” 。二三子: 你们。蕃: 繁殖人口。(56)取: 同“娶” 。(57)免: 同“娩” ,分娩。(58)丈夫: 指男性,男孩。(59)豚(tun): 小猪。(60)母: 乳母。(61)饩(xi): 口粮。(62)当室者: 指嫡子。死: 死于国事。(63)释其政: 免除其家的赋役。政: 通“征” ,指赋役。(64)支子: 庶子。(65)如其子: 象对待自己的嫡子一样。(66)疾疹: 患疾病的人。疹: 同“疢”(chen),一种病。(67)纳官其子: 把他们的儿子送入官府,加以教养而给其口粮。(68)达士: 通达的人,贤者。(69)絜其居: (公家)把他们的住所收拾得很干净。絜: 同“洁” 。(70)摩厉: 劝勉、鼓励。一说,同“磨砺” ,切磋、研讨的意思。义: 正当的道理。(71)庙礼之:在庙堂上接见,表示尊重。(72)稻: 指米粮。一说,稻指“糜” ,即粥一类的食物。脂: 油类。一说,指肉类。(73)孺子: 小孩,年轻人。游者: 贵游子弟,未仕而在学者。《周礼·地官·师氏》: “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 一说,游者指国中流浪无归的年轻人。 (74)��(bu): (给食物)吃。(75)歠(chuo): (给水)喝。(76)不收于国: 不向人民收赋税。(77)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意思是在举世皆知的情况下侮辱我们国君。耻: 辱。(78)节: 克制。一说,节是“有节度” ,指越国的发展已步入常规,一切都上了轨道。(79)安与知耻: 哪里能列于知耻者之中; 意思是哪里懂得什么叫受了耻辱。(80)姑: 暂且。无庸: 不用。(81)四封: 四境。封: 疆界。(82)患: 忧。志行: 志向行为。少耻: 缺少知耻的精神。(83)衣: 穿。水犀之甲: 水犀皮制成的铠甲。水犀: 犀牛的一种。(84)亿: 十万,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亿” 。有: 又。(85)匹夫之勇: 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这里有批评个人逞能的意思。(86)旅进旅退: 同进同退。旅: 俱。(87)常赏: 合于常规的(指国家规定的)赏赐。(88)不用命: 不服从命令。(89)常刑: 合于常规的(指国家规定的)刑罚。(90)果行: 果决地这样做。(91)劝: 互相勉励。(92)孰:谁。(93)无死: 不(为他)效死。(94)囿: 笠泽,即松江。(95)没: 吴地名。不详所在。(96)郊败之: 在吴国都城(指姑苏,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郊外把吴军打败。(97)达: 遣送。甬:甬江。句: 地名,句章,在今慈溪县西南。(98)吾与君为二君: 意思是,我同你仍然算是两国的国君。(99)礼先壹饭: 按长幼之礼说,我比您多吃了几年饭,年岁大一些。这是想以长幼的关系求饶恕。壹: 同一。也有人认为“壹饭”犹言“小恩惠” ,是说自己曾有恩于越(指准许越国议和)。(100)不忘周室: 吴国是周朝的同姓,所以夫差这样说。为敝邑宸宇: 做吴国的庇覆者(宗主国)。宸: 屋霤(liu),檐下接水的长槽。宇: 屋边,檐下。(101)残: 灭。(102)其次也: 进驻吴国都城吧。次: 舍,驻。

〔鉴赏〕 《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全篇选录《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根据过去古文选本后加的。

吴、越两国,同处在长江下游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同壤而世为仇雠” (《左传》)。两国都是到了春秋末期才在中国历史上显示出他们的地位。他们的历史流传于后世,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两国互相攻伐的故事。其初吴王阖闾起兵攻越,被越王勾践击败,因伤致死。后来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要报父仇,不顾范蠡的谏说,轻易起兵攻打吴国,被吴王夫差击败,受困在会稽山上。吴王夫差又不纳伍子胥的忠告而听从太宰嚭的劝说,准许勾践求和,保存越国。越王勾践因此赢得了休整的机会,经过大约二十年的艰苦备战,乘吴王夫差骄傲自满,在北方和齐、晋等国争霸的时机,发兵反攻,最后把吴国灭掉。在不长的历史时间内,两国都经历了惊险的巨大的历史性变化。骄傲自大,不听忠言,就会失败,以至于灭亡; 艰苦奋斗,依靠人民,就会赢得最后胜利:这种经验教训的鲜明对比,很能发人深省,引起广泛的注意。大概由于这个缘故,许多关于杂记吴越两国时事的传说异闻,应运而生。《左传》、《国语》、《史记》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和其他散见于子史百家书中的关于吴越两国历史故事,可能就是根据这些传说异闻而各有不同的采择,所以各书所载,都有不同程度的歧异。保存在《国语》里面的吴越史事,有《吴语》一卷,《越语》二卷,共计三篇文章,内容互有详略异同,要合起来,才能知道两国战争的轮廓。《越语上》这篇文章,只记勾践灭吴一段历史,所以只是两国战争史的片断。我们现在来鉴赏这篇文章,就要从这里谈起。

截取片断事实,演为一篇文章,本来是记叙文的常用方法。《勾践灭吴》是运用这种方法比较早见的一篇。柳宗元《非国语》说: “吴越之事无他焉,举一国足以尽之,而反分为二篇(当是合《越语》上下为一篇),务以相乘,凡其繁芜曼衍者甚众” 。他是综合《吴语》和《越语》上下三篇文章来看吴越两国历史的,因此忽视了《越语上》截取片断,专记勾践灭吴这一写作方法上的特点。《越语上》作为专记勾践灭吴一段故事,不但没有“繁芜曼衍” 的毛病,相反的,它却写得自然完整,简要矫健,成为先秦散文的范例。柳宗元在《非国语序》又说:“左氏《国语》,其文深閎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这样的评价,《越语上》当然包括在内。可见柳宗元也是《越语上》的欣赏者。

为了便于说明,且看下面的分析。《勾践灭吴》,是按事件的自然发展分段写出的。起句至“执其手而与之谋”为一段,记勾践战败后的悔改; “遂使之行成于吴” 至“夫差与之成而去之”为一段,记勾践忍辱求和和夫差轻敌自满; “勾践说于国人” 至“又郊败之” 为一段,记勾践动员全国人民,励精图治,进行反攻; “夫差行成” 至“遂灭吴”为一段,记夫差之死而吴亡。由勾践对于过去轻意发动战争的错误作检讨,到忍辱求和以保存实力,到发动全国人民准备反攻,到最后转败为胜,把吴国灭掉,文章正是按照这一历史的过程,逐步展开,层次分明,一清到底。这样的文章,当然不能说它“繁芜曼衍” 。

第一段,首句突起,引出全篇,是散文的善于发端。前人论,很早就注意到诗的发端问题。钟嵘《诗品》论谢脁诗“大江流日夜” 为“善于发诗端”。其实散文也有很多这类例子。“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就是很早的证明。下面所有文字,都是从这一句发生出来。但作用还不止于此。作为记叙吴越两国战争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篇文章也是由这一句和全体联系起来的。读者可能会问,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栖于会稽山上呢? “栖”字据《史记·勾践世家》索隐引《六韬》,“军处山之高者则曰栖” ,是栖有据守高地的意思。《左传》作“保于会稽之上” ,《史记》作“保栖于会稽” ,都表明勾践是在大败之后被围困在会稽山上的。所以这一句是从上文发展而来的,是全体和片断的连结点。勾践号令于三军的几句话,集中凝练,是剥去浮辞,突出精华的表现。大夫种的对话,避开正面,旁敲侧击; 勾践的答辞,“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凭空落笔,一语解嘲; 所谓“深闳杰异” ,不妨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末句“执其手而与之谋” ,既是事态的自然结论,也是文章的精巧结构。下段文章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和本段紧密连结起来了。

第二段,记勾践求和(行成)的曲折过程,仅写大夫种的致辞,伍子胥的谏阻和太宰嚭的促成三方面的应对。把它和《吴语》中相类情节作比较,就知道这篇文章所记是抓住主流,突出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吴语》稍嫌繁芜,这一段却简明扼要。大夫种的致辞,开始几句是古代下对上的客套话,除表示尊敬对方和自我谦虚外,别无其他意义。致辞的中心部分,卑中有亢,权衡利害,是好的辞令文章。伍子胥的谏诤,从两国当时的形势出发,“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企图说服夫差。太宰嚭因为受贿赂,全是打圆场的话。“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今已服矣,又何求焉?”是于无话可说时,找出话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三人的话,都反映了各人的身分和立场,简明而形象。象这样以简驭繁的表现手法,只有在好的记叙文中才会见到。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写得也比较详备。全段分四层记叙: “勾践说于国人” 至“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为第一层,记勾践一方面向全国人民做检讨,吊死扶伤,以安抚民心; 一方面卑躬屈己,为夫差服役,以麻痹敌人。“此则寡人之罪也” 以上几句,可为古代封建帝王罪己诏的范本。“勾践之地” 至“民俱有三年之食” 为第二层,是《左传》所说“十年生聚” 的具体内容。“国之父兄请曰” 至“如此,则有常刑” 为第三层,是《左传》所谓“十年教训” 的具体内容。两层都是本段的主要部分,所以作细节描写。“果行,国人皆劝” 至“又郊败之”为第四层,记叙备战的结果。全段文章,也是依照事态发展的自然顺序,层层递进,一线到底。所以事实虽然千头万绪,文章却了如指掌,读起来并没有繁芜琐碎的感觉。另外要注意的,一是“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几句话,一是“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几句话,前几句话,突然打断了文气,使文章避免顺接,流于平淡; 后几句话,只是虚写战事的结局,顺便逮住本段: 都不是一般的表现方法。文章要有兀傲的风貌,才能显出杰异。读者正不妨从这些地方去体认。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删去“勾践之地”六句,文章也能接下去,但就流于平直,而无奇致了。再象《吴语》那样,把“是故败吴于囿” 三句换成一段战争的细节描写,势必破坏文章的原来结构,另成一路文章; 或是使备战工作和作战经过,互相夹杂,以致文章臃肿繁碎,不能自举。

第四段,是勾践灭吴的结局。假如和《越语下》的同类情节相比较,就知道它是减省了一些枝节和浮辞,突出重点,扼要记述的。其结尾,不说夫差“遂自杀” ,象《吴语》所记那样,而代之以“遂灭吴” ,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遂自杀” ,是紧接“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是贴夫差一方面的好结句,也是这一段的好结句,但作用只止于此,不能作为全文的结句,因为它绾不住全文。“遂灭吴” 就不同了,它既和上一段的结句“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相呼应,成为全文水到渠成的结句,又使文章戛然而止,显得矫健峭拔。在这里,“遂自杀” 和“遂灭吴” 两句都是本段应有的文章,但前者不能代替后者,后者却可以包涵住前者,为了避免两句连用,因而舍去前句而保留后句,就文章说,也是精心结撰的。以上的分析,只是从文章的章法上作了粗略的说明。限于篇幅,其他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