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七发·观涛》鉴赏

古文·七发·观涛

枚乘

客曰: “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1)。至则未见涛之形也,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2)。观其所驾轶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3)。怳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4)。忽兮慌兮,俶兮傥兮, 浩㲿漾兮, 慌旷旷兮(5)。 秉意乎南山(6), 通望乎东海; 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7)。流揽无穷,归神日母(8)。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折兮,忽缪往而不来(9)。临朱汜而远逝兮,中虚烦而益怠(10)。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11)。於是澡概胸中,洒练五藏; 澹澉手足,颒濯发齿(12)。揄弃恬怠,输写淟浊; 分决狐疑,发皇耳目(13)。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伛起躄、 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况直眇小烦懑、酲病酒之徒哉(14)?故曰: 发蒙解惑(15),不足以言也。”

太子曰: “善,然则涛何气哉?”

客曰: “不记也(16)。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 疾雷闻百里; 江水逆流,海水上潮; 山出内云,日夜不止(17)。衍溢漂疾(18),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19),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20)。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21)。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22)。六驾蛟龙,附从太白(23); 纯驰浩蜺,前后骆驿(24)。颙颙印印,椐椐彊彊,莘莘将将(25); 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26)。訇隐匈礚,轧盘涌裔,原不可当(27)。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击下律(28),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蹈壁冲津(29),穷曲随隈,逾岸出追(30)。遇者死,当者坏。初发乎或围之津涯,荄轸谷分(31)。回翔青篾,衔枚檀桓,弭节伍子之山,通厉胥母之场(32)。凌赤岸,篲扶桑(33),横奔似雷行。诚奋厥武(34),如振如怒; 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35),声如雷鼓。发怒庢沓,清升逾跇,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36)。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37); 荡取南山,背击北岸; 覆亏丘陵,平夷西畔(38)。 险险戏戏, 崩坏陂池, 决胜乃罢(39)汩潺湲,披扬流洒(40),横暴之极; 鱼鳖失势,颠倒偃侧,沋沋湲湲,蒲伏连延(41)。神物怪疑,不可胜言。直使人踣焉,洄闇凄怆焉(42)。此天下怪异诡观也(43)。太子能彊起观之乎?”太子曰: “仆病,未能也。”

客曰: “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44),使之论天下之精微(45),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46)。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岂欲闻之乎?”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 “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47)。”涊然汗出,霍然病已(48)

〔注释〕(1)望: 夏历十五日。广陵: 今江苏扬州。曲江: 在今扬州市西南长江边,原址已不可考。(2)恤(xu)然: 惊恐貌。(3)驾轶: 凌驾超越。擢(zhuo)拔: 高耸突起。扬汩(gu): 水波激荡的样子。温汾: 凝聚。涤汔(qi): 冲刷。心略: 智慧,心计。辞给:辩才。缕形: 详尽细致地描述、形容。(4)怳忽: 通“恍惚” ,指江涛浩荡无边,看不真切。聊慄: 惊恐的样子。混汩汩: 水相合而疾流的样子。(5)俶傥(ti tang): 亦作“倜傥” , 洒脱。这里指江涛无阻。㲿漾(wang yang):同 “汪洋” ,水势深广的样子。慌: 浩茫。慌旷旷: 指江涛汪洋一片。(6)秉意: 执意。这里有集中注意力的意思。(7)虹洞: 同“澒(hong)洞” ,天水相连的样子。极虑: 穷思极想,引申为纵目远望。崖涘(si): 边际。(8)流揽: 即 “流览” ,四面展望。归神: 集中注意力。日母: 太阳。(9)缪往: 纠结着流去。缪: 纠结。(10)朱汜: 南方的水涯。虚烦: 空虚烦怠。(11)莫: 通“暮” 。莫离散而发曙兮: 晚潮退去,早潮到来。内: 内心。持:安定。(12)澡概: 洗濯,荡涤。概: 通“溉” 。洒练: 洗涤,冲刷。五藏: 心、肝、脾、肺、肾。藏: 同 “脏” 。澹澉(gan): 洗涤。頮(hui)濯: 洗刷。(13)揄弃: 驱除。恬怠: 倦困,懒散。输写: 排除。写: 同 “泻” 。淟(tian)浊:肮脏。发皇:开朗。(14)伛(yu):驼背。躄(bi): 跛脚。发瞽: 张开瞎眼。直: 不过,仅仅。烦懑(men): 烦闷。 酲(cheng): 酒病。 : 醇酒。 酲: 即病酒。(15)发蒙: 意即启蒙。解惑: 解除迷惑。(16)不记:没有记载。(17)出内: 吞吐。内: 同 “纳” 。(18)衍溢: 漫出。漂疾: 流得很快。(19)洪淋淋焉: 象山洪奔流而下的样子。(20)浩浩溰溰(yi yi): 白茫茫的一片大水。帷盖: 篷幕。张: 张设。(21)腾装: 整装奔腾前进。(22)如轻车之勒兵: 象将军坐着轻便的战车在指挥军队。勒:约束,统率。(23)六驾蛟龙: 用六条蛟龙驾着车子。附从: 跟随。太白:河伯,河神。(24)纯驰: 直驰。浩蜺: 白色的虹。蜺: 同 “霓” 。骆驿: 即“络绎” ,连续不断。(25)颙颙(yong)印印(ang):指波涛高大的样子。椐椐(ju)彊彊: 一浪推一浪的样子。莘莘将将(qiang):波涛冲激的样子。(26)沓杂: 众多的样子。军行: 军队的行列。(27)訇(hong)隐匈礚(ke): 波涛撞击怒吼的声音。轧盘涌裔: 形容波涛翻滚沸腾。(28)滂渤怫郁,闇漠感突:都是波涛激怒翻腾的样子。律:当作“硉” 。石从高处滚下叫硉。这里形容波涛冲击,象半空落下。(29)蹈壁: 拍打岸壁。蹈: 踩,这里作“拍击” 解。冲津:冲击渡口。(30)穷曲随隈(wei): 江湾曲折处,波涛无所不到。追: 古“堆”字,指沙堆。(31)或围: 地名。津涯: 渡口边。荄(gai):通“陔” ,山陇。轸(zhen): 转动。(32)青篾: 地名。枚: 状如筷子,古代行军时令士兵衔在口中,以免喧哗。衔枚: 喻波涛无声地前进。檀桓:地名。伍子之山: 即伍子山,因纪念伍子胥而得名。通厉: 远奔。胥母:吴国地名,今属江苏省。(33)赤岸: 广陵附近地名。篲(hui):扫帚,此作“扫”解。扶桑: 传说中日出之处。(34)厥: 犹“其” ,代名词。(35)沌沌浑浑: 指浪涛滚滚,前后相随的样子。混混庉庉(tun): 波涛的声音。(36)庢(zhi)沓: 指江涛被阻碍而涌起。庢: 通“窒” ,阻塞。清升: 清波扬起。逾跇(yi):超越。指清波一浪超过一浪。侯波: 指阳侯(水神名)之波,即大波。藉藉: 地名。口: 指港口。(37)纷纷翼翼,波涌云乱:形容鸟鱼兽交错纷乱的样子。(38)覆亏: 倾覆破坏。平夷: 铲成平地。西畔: 西岸。(39)险险戏戏:倾倒危险的样子。戏戏: 倾危貌。陂(bei) 池: 蓄水池,指堤防。 (40)(jie)汩: 波涛相击的样子。 潺湲(chan yuan): 水流的样子。披扬流洒: 浪花四溅。(41)偃侧: 翻覆,倾倒。沋沋(you)湲湲: 形容鱼鳖颠倒狼狈的样子。蒲伏: 同“匍匐” ,伏地爬行。连延: 一个跟一个,起伏不绝。(42)踣(bo): 跌倒。洄闇:吓得昏头昏脑。(43)诡观: 奇景。(44)奏: 推荐。方术: 道术。资略: 才智。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 皆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45)精微: 精深微妙的道理。(46)孔、老: 孔子、老子。览观: 审阅鉴定。筹: 古代计算用的筹码。(47)据几: 扶着几案。涣乎: 忽然清醒的样子。(48)涊(nian)然: 汗出透的样子。霍然:迅速解散的样子。

〔鉴赏〕《七发》是枚乘的独创,在汉赋中自成一体。关于《七发》,其结构是用七段文字描写七件事。枚乘写《七发》,是借楚太子有病,吴客去问病,用七段话的一问一答所构成的一篇文章,正如前人早就指出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它的讽谕性是比较鲜明的。枚乘之后,“七”体繁兴,仿作有《七启》、《七命》等,但没有哪篇可与《七发》相比。《七发》的作意是在于以 “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 的“要言妙道” (正确的道理)来启发太子,让他能够从安逸享乐的精神牢笼中超脱出来,把自己的心病治好。枚乘生活在文景的时代。初为吴王刘濞的郎中,后为梁孝王的门客。他目睹了当时的贵族生活方式的糜烂腐朽,于是这篇《七发》假设吴客与楚太子的问答,使吴王与贵族们看了受到思想上的警戒。

《七发》除首段作为序曲外,下面分别写吴客以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这六个方面的进说皆不能于根本上激发楚太子的兴致,用它们来陪衬最后一个方面,即只有圣人辩士之“要言妙道” ,才是使楚太子心病霍然而愈的唯一方法——这是全文的主旨,也是通篇的归结。“观涛” 一段,写得汪洋恣肆,铺采摛文,尤能体现《七发》的侈丽闳衍的艺术特色。这一段一共有两大节文字。第一大节写江涛的惯常景象,突显它的壮观; 第二大节写江涛的特殊景象,突显它的奇观。江涛壮而且奇,自然就会令人骇异,使读者为之震荡,心胸开朗。看起来,整段形在写涛,实际上意在写人,紧紧扣住了开启思想来进行精神治疗这个驰骋谈辩的中心,所以气骨峥嵘,体势雄浑,在文酣墨畅中渗透着作者的用心。第一大节是按观涛之前、观涛之时、观涛之后的时间顺序,逐层去写江涛澎湃壮观的景象的。在观涛之前,一写选择时间。时间放在“八月之望” ,即指夏历八月十五日月满之际。这个时期,是潮水最盛的时期,也正是观涛的最好的时期。二写决定地点。地点放在 “广陵之曲江” 。连朋友兄弟们也自远方来扬州城外的曲江一览江涛之胜,可见这里是遐迩有名的观涛佳地。三写目视水力。初至时还没有看到“涛之形也” ,但“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 。看“水力之所到” 就如此惊骇,那江涛之貌不就能够想象得到吗?看那水力所凌驾的、所拔起的、所播扬和激乱的、所结聚和滚动的、所涤除和洗荡的种种状态,即使是可用言辞略作叙述,也很难自始至终地去作详尽细致的形容。这是为写江涛准备蓄势的,是见水力而知涛形的伏笔。在观涛之时,首先通过观涛者的视觉,出现了江涛壮伟的形象。 “怳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兮,浩㲿漾兮,慌旷旷兮。” 浪涛滚滚而来了,只见其浩荡无边,恍惚迷离,不禁心惊胆战。初时茫茫一片,少时浪峰突起,忽而汪然旷远。在这里,穷态极形,将江涛的急速变化,描绘得肖如目前! 作者有意把“怳忽”、“聊慄” 、“忽慌” 、“俶傥” 诸词拆开来,以中间夹着“兮” 字的排句,来显示笔下的水势的起伏连绵,使其产生一个比表层的形象组合更为丰富并有着想象余地的江涛盛境。其次通过观涛者的感觉,出现了江涛变幻的妙景。“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 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南山” ,指江涛发源之地; “东海” ,指江涛所往之地。观涛者凝眸远眺江潮从南山滔滔奔涌,又纵目直望江潮向东海泱泱流去,好一派大开眼界的气象! 正因为观涛者要“秉意” ,即集中注意力饱览这江涛世界,所以他们才要透过天水相连的广阔画面去尽睹到江潮的归处。然而,任凭他们如何想象也无法知晓其边际的深秘。作者用反跌手法,使读者在难以想象的想象中,获得了一个超越江涛描写本身的审美空间。观涛者随着江潮而“流揽无穷” ,便将心神聚集到旭日升起的东方,只见浪头飞速地下驰,有时不知道会到什么地方才能停住,有时纷乱曲折地奔泻,纠结着一去则不返回。这就把因顺水与逆水而引起的波浪流转的变化,毕现于眼底; 又把因目迷神乱而使观涛者欲寻求得浪踪涛迹的心理,倾露在纸上。当浪涛冲到南岸而“远逝” 的时候,观涛之人的内心不免虚竭烦躁,更加倦怠,对江涛的印象久久不忘,从夜里直至天明,好不容易才让自己心安神定下来。这就把曲江观涛的发人遐思,溢于笔端,又把江涛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形于言表。观涛之后,人们有深刻的感受: 从观涛的精神效果上说,看了江潮胸中仿佛经过浸洗似的,五脏如同经过冲刷一样,手足、发齿、颜面又好象经过涤汰般地干干净净,这样就能扬弃懒散而思振作,就能去尽尘垢而洁自身,就能排除疑惑而断是非,就能抛舍智昏而亮听聪,一言以蔽之,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从观涛的令人神往上说,在这时刻,即使有缠绵日久的老病,也会“伸伛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连驼背者也伸直身躯,跛脚者也提足走路,甚至连失明者也睁开眼睛,失聪者也掰开聋耳,竭力克服这些生理上的困难,去看一看浩浩荡荡的江潮,由此可想见到江涛的壮观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量。既然观涛能如此把残疾者的兴致调动起来,那何况还不过是些小小烦闷、昏醉病酒的这班人呢?作者借助吴客以彼推此,因势利导去启发楚太子的这些侃侃之论,唤起了读者的联想,让江涛的非凡景象再现于脑海之中。这种回应手法,既是观涛描写的补充,又是观涛内容的深化,并为 “发蒙解惑” 的结语,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第二大节以大涛激荡奔腾的种种形貌为脉络,挨次去写江涛诡怪的奇观景象。仅就江涛的壮观,已足以使人们觉得耳目一新,再推出江涛的奇观,那就更使人们感到惊心动魄了。文章始而总说江涛的三点特征: 声若迅雷,传响有百里之遥,此为一; 江水倒流,“海水上潮” ,此为二; 山中云气吞吐,“日夜不止” ,此为三。而这三点,“似神而非”,看去似有神助,其实并非神力所致,给人有悬想莫测的神秘之感。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了流水由平趋急,随后便波涌涛起的势态。继之,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铺张扬厉,极写江涛水势的浩大及气势的雄伟,给人以夸丽风骇,膏润于笔的艺术美的莫大享受。文章用 “白鹭之下翔”来比为山洪奔流而下,贴切地形容了涛在初起时的状态; 用“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来比为白茫茫的一片大水奔驰而来,鲜明地形容了涛在上涨时的样子; 用 “三军之腾装”来比为众浪“云乱”般地滚滚向前,生动地形容了涛在汹涌时的声势; 用“轻车之勒兵”来比为潮头横出和上扬的井然有序,传神地形容了涛在流行时的形姿。这些精当的设喻取譬,笼江涛于形内,而且骋奇思于意中,使其形象化,增强了可感性,创造了一个壮阔的境界。作者对江涛奇观的描写,没有就此满足,于是接下去泼墨挥洒,把用喻与拟人化的手法结合起来,进一步赋予曲江大涛以奇辞异采,构成寻绎无竟的想象之境,文笔如喷洪吐浪,令读者振其华绘。你看,江涛放纵而来,势如六龙驾车,在随着帅旗所指的方向转移,忽而象白色的虹霓,相连不断地飞驰,状貌逼真维肖,可谓切至极矣! “颙颙印印,椐椐彊彊,莘莘将将” ,用这排叠的三个短句,将波涛的高大,波涛的相逐,波涛的冲激,统摄进去。这种句型,正好与江涛似军营之壁垒样层层坚固地竖立,也正好与涛奔时象军队之行列般挨挤着前进的比喻,取得了形式和内容的契合,折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念。围绕涛高、波逐、浪急,写它们撞击怒吼——绘声,写它们翻滚沸腾——绘形,其声其形,强化了大水的势不可当。看那两边岸旁,受阻的水流左冲右突,那升起的浪峰大起大落,简直就象从半空中推石而下,这正如勇壮的士卒,势猛无比,毫不畏惧。再看江涛,拍打着岸壁,冲击着渡口,凡江湾深曲之处,无所不至,甚至能跨出崖堤,越过沙堆,谁若碰着就会死亡、崩溃。这些奇观被描写得神采飞动,读之如临其境,波状涛声,实在叫人心骇神悸。作者在以上用了众多的比喻,没有刻鹄类鹜之嫌,却有新颖鲜活之妙! 下面是以地名表历程来写大涛的奔向:开始时从或围这里的水边出发,逢山陇处而回转,遇川谷而分流,到青篾一带时盘桓回旋,到檀桓一带时无声急进,到伍子山那里减速流动,然后再远奔胥母之地。由于江涛势大,侵逼赤岸而东行,直可扫及扶桑。由于江涛势汹,横奔象滚雷,大显淫威,发怒无常。作者穷极自己想象所能达到的区域,把江涛流经各处的变化,写得洪纤不漏,气吞大荒,显示了其驾驭文字的功力之深。最后,文章写到巨流滔滔,状似奔马;水声混混,犹如擂鼓,由它来承上启下,假想涛在受阻时发怒旁溢,渐缓时清波高扬,而又在名叫藉藉的港口互斗相战起来,以 “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 ,致使它们遭殃,来形容水势的凶险; 以扫荡南山,击溃北岸,颠覆丘陵,铲平西岸,来形容大涛的狂暴; 以崩坏江堤,莫能御之,来形容洪波的猛烈; 以鱼鳖不由自主地颠颠倒倒,横七竖八,来形容巨浪的翻腾。凡此种种,连水神也惊愕难言,怎不叫人吓得丧神失智。这就很自然地导出观涛的结论: “此天下怪异诡观也” 。

观涛一段,笔路疏放,驰墨不羁,多见铿锵有声之句,也不乏缤纷绚烂之词,的确给人以浩观满目,喧涛盈耳的美感。作者通过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略形取神,将江涛的千汇万状的性格连缀成文,写得纵横开阖,波澜迭起,显出了描写江涛的特有风格。不过,我们在承认枚乘写观涛,于所作的层层铺叙渲染中表现了他的艺术才能和博闻多识的同时,也认为延文衍义有时过繁,彩绘藻饰有时过腴,极度夸张有时过玄,开了汉赋某些地方铺扬过多的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