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左传》·驹支不屈于晋》鉴赏

古文观止·《左传》·驹支不屈于晋

(襄公十四年)



会于向【1】, 将执戎子驹支【2】。 范宣子亲数诸朝曰【3】:“来! 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 【4】, 乃祖吾离被苫盖, 蒙荆棘【5】, 以来归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 【6】, 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 盖言语漏泄, 则职女之由【7】。诘朝之事【8】,尔无与焉【9】!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10】,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11】,毋是翦弃【12】。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戌焉【13】,于是乎有殽之师【14】。晋御其上,戎亢其下【15】,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16】,与晋踣之【17】,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 以从执政,犹殽志也,岂敢离逷【18】?今官之师旅【19】,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20】,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 亦无瞢焉【21】。”赋《青蝇》而退【22】

宣子辞焉【23】,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24】



【注释】

【1】向:地名,在今安徽怀远县。

【2】戎:姜戎。附属于晋的一个少数民族。驹(ju)支:姜戎的首领。

【3】范宣子:晋大夫,又叫士匄(gai)。朝:指当时会集的大堂。

【4】瓜州:在今甘肃敦煌县。

【5】被:同“披”。苫:编茅草盖屋。这里是指编茅草做衣服穿。盖:苫的别名。蒙:冒。

【6】不腆(tian)之田:不多的土地。

【7】职女之由:职,主。女,同“汝”,你。

【8】诘朝(jie zhao):明早。

【9】与(yu):参加。

【10】蠲(juan):昭明,显示。

【11】四岳:尧时诸侯之长。裔胄:远代子孙。

【12】剪弃:灭绝。

【13】 见 《烛之武退秦师》。

【14】 殽之师: 见 《蹇叔哭师》。

【15】 亢: 同“抗”。

【16】 角之: 从正面执其角。掎 (ji) 之: 从后面抓住其足。

【17】 踣 (bo): 同“仆”, 跌倒。

【18】 逷 (ti): 远。

【19】 官之师旅: 指晋国群臣。

【20】 贽 (zhi) 币: 古人见面时赠送的礼物。 贽币不通, 意思是没有来往。

【21】 (meng): 闷, 不舒畅。

【22】 《青蝇》:《诗经·小雅·甫田之什》中的一篇。大意是说君子不应相信谗言。

【23】 辞: 辞谢, 道歉。

【24】 恺悌 (kai ti): 和易近人。



【赏析】

《驹支不屈于晋》 出自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原文“十四年春, 吴告败于晋, 会于向, 为吴谋楚故也。 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 以退吴人,执莒公子务娄, 以其能楚使也, 将执戎子驹支……”。公元前560年, 楚共王卒, 吴国侵犯楚国。两军战于庸浦, 吴师大败。 吴告败于晋, 晋于第二年与诸侯会吴于向地, 会上范宣子 (即士匄) 以吴在楚丧期间侵楚是不合于礼为借口, 拒绝为吴出兵, 这时晋国已经外强中干, 胜楚没有必胜把握,所以托词如此。当时晋国还是名义上的盟主, 而且这次盟会鲁、 齐、 宋、卫、 郑、 曹、 邾、 滕、 薛、 杞、 小邾等国都参加了, 晋人不能和楚开仗,又怕失了面子, 就拿姜戎氏首领驹支开刀, 以藉此立。姜戎早年避秦逼迫, 从瓜州一带迁徙到晋国南部, 归晋为附庸, 故随范宣子赴会。

在正式盟会的前一天, 晋国竟然不准姜戎族首领驹支参加盟会。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不仅姜戎族感到突兀, 就是诸侯也感到不解: 盟会一般都是誓师团结、 共御仇敌, 为什么晋国却采取如此不同寻常的行动?范宣子为使诸侯心怀敬畏, 单挑出随晋国赴会的姜戎氏加以诘难, 这真是“雷公打豆腐——专挑软的欺”。

一上来范宣子的语气就咄咄逼人:“过来, 姓姜的戎人!”不称驹支姓名, 而称“姓姜的戎人”, 这已经不是平等说话的口气, 态度相当粗鲁生硬。 范宣子接着说:“从前秦国人把你们的祖先吾离从瓜州赶出来, 你们的祖先当时身披茅草为衣,头带荆棘为冠, 来归附我们的先君。 我们先君惠公只有不多的土地, 仍和你们平分享受, 让你们也能吃上饭。”在历数了晋国先君在秦国迫逐姜戎氏时给他们以庇护,施他们以恩惠之后,范宣子话锋一转,凭空给姜戎氏捏造了一个罪名:“现在诸侯事奉我们的君主,不像以前那样了,这都是由于把语言泄漏出去的缘故。”在他的口中,姜戎氏成了知恩不报,搬弄口舌是非的氏族,并且由于他们的过错,造成诸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不尊重。最后,范宣子声色俱厉地对驹支说:“明天的盟会,你不用去参加了,如果你去,就把你抓起来!”这不仅当面侮辱了驹支,而且等于给他发了最后通牒:明天的盟会不允许你来,你如果来,别怪我不客气!

面对范宣子怒气相凌、骤不可犯的无理言词,驹支从容不迫,以委曲而又严正的辞令,澄清了事实,剖明了道理,驳倒了范宣子,维护了自己和氏族的尊严。

范宣子斥责驹支是从历史上说起的,驹支也从历史上加以分剖:“从前秦国人依仗他们人多,贪婪地扩展土地,驱逐我们戎人。惠公显示了高尚的品德,说我们戎人是四岳的后代,不应该这样被灭绝。”驹支具有很高的语言技巧,拿秦国的恃强凌弱和晋国先君的淳厚仁慈相对照,并且用历史上晋惠公的“德”来反衬现今范宣子言语相加,不允许姜戎氏参加盟会的“不德”。驹支继续说:“历史上晋惠公的确给过我们一块土地,那里是晋国的南部边疆,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戎人砍除那里的荆棘,赶跑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下,直到今天也没有三心二意。”驹支这段话有理有节,既肯定了晋先君的赐田之恩,又追叙了姜戎先祖含辛茹苦开发不毛之地的业绩,同时指出,姜戎在晋的南部边疆也起到了安定晋国的作用,并且对晋国始终没有二心。

范宣子将姜戎描绘成知恩不报,驹支列举具体事实说明姜戎对晋国的贡献:“从前晋文公和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暗地里和郑人结盟,还留下了守戌的部队帮助郑国, 于是发生了秦晋殽之战。那时晋国军队在上面阻击,我们诸戎在下面抵挡,使秦军全军覆没,这实际上是由于我们诸戎配合作战的结果。”说到这里,驹支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捕鹿,你们晋国人抓鹿的角,我们戎人拉鹿的腿,共同将鹿摔倒。”就凭这些功劳,驹支反问:“我们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如果有罪责的话)?”诸戎的功劳并不仅此一件,驹支继续说道:“从殽之战以来,晋国所有的战役,我们诸戎不间断地及时地参加了,我们追随你们,仍然同殽之战时一样,岂敢背离?”驹支的言外之意是,诸戎仍然对晋国忠心不二,但何以晋国对我们诸戎态度前后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最后,驹支对晋国的无理行径表示愤慨,并且指责晋国凭空捏造罪名的作法:“现在贵国的将帅恐怕确实有缺点,因此使诸侯离心,但你们反而归罪我们戎人!我们戎人饮食衣服不与中原相同,不懂贽见的礼节,语言也不相通, 能够做什么不利于晋国的事情呢? 不参加盟会, 我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于是在朝堂上朗诵了《诗经》中的《青蝇》这首诗后退了下去。 《青蝇》其首章云:“营营 (嗡嗡) 青蝇, 止于樊 (篱笆)。 恺悌君子, 无信谗言。”戎子驹支赋《青蝇》, 其义取此。范宣子听后向驹支道歉, 当即邀请他参加盟会, 以成全自己恺悌君子的名声。

驹支面对气势汹汹的指斥, 面对即将遭到逮捕的厄运, 临危不惧, 据理力争, 逐层辩驳了范宣子强加于自己头上的不实之辞, 洗刷了被泼在身上的污水, 维护了自身的清白。 驹支的回答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具有内在的感人力量, 使范宣子在众人面前理屈辞穷, 不得不收回成命, 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弱族与强国的对话中, 这样做需要非常的胆略。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驹支虽然是戎族领袖, 但其语言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晋国与姜戎毕竟不是敌国, 他们土地相邻, 今后仍然要相处, 所以驹支的回答既针锋相对, 又不卑不亢; 既不掩惠公之德, 也不蒙不白之冤。 其语言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辞采也绝无过激之处。 驹支赋《青蝇》, 不仅表现了他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也表现了驹支杰出的策略。 《青蝇》所赋乃是“恺悌君子, 无信谗言”, 驹支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 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 并且将范宣子置于这样一个境地: 你是“恺悌君子”吗?那就不要听信“谗言”;你如果要听信“谗言”, 那你一定不是“恺悌君子”。 范宣子有了台阶, 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君子”之名, 故“辞焉, 使即事于会, 成恺悌也。”驹支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他杰出的策略,使他能够在诸侯面前理屈晋国, 获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驹支对范宣子的回答是一篇外交辞令的佳作。

文章对范宣子形象的刻画也十分生动。 范宣子先是大声喝斥:“来, 姜戎氏!”然后说:“诘朝之事, 尔无语焉! 与, 将执女。”其颐指气使, 不可一世的神态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得纤毫毕现。 戎子驹支对答后, 范宣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宣子辞焉”, 向驹支道歉。 范宣子有知过即改的精神,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当着诸侯的面当场改正错误, 这种勇气值得赞扬。

从文章中驹支的答话中可以看出,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大多是穷乡僻壤, 他们披荆斩棘, 对开发祖国边疆是有贡献的。 古往今来, 凡是蛮横地欺压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者只能是自毁长城, 只有对少数民族加强团结, 平等相待, 国家才能巩固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