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隆中对
陈寿
亮(1)躬(2)耕陇亩(3),好为《梁父吟》(4)。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5)、乐毅(6),时人莫之许(7)也。惟博陵(8)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9)与亮友善,谓为信然(10)。
时先主(11)屯新野(1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13)之,谓(14)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15)。”庶曰: “此人可就见(16),不可屈致(17)也。将军宜枉驾顾之(18)。”
由是先主遂诣(19) 亮,凡(20) 三往,乃见(21)。因屏人(22) 曰: “汉室倾颓(23) ,奸臣窃命(24),主上蒙尘(25)。孤(26)不度德量力(27),欲信大义于天下(28),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29)。然志犹未已(30),君谓计将安出(31)?”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32),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33),则名微而众寡(3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35)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36) ,此诚不可与争锋(37)。孙权(38)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39),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40)。荆州北据汉、沔(41),利尽南海(42),东连吴会(43),西通巴、蜀(44),此用武之国(45),而其主(46)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47),将军岂有意乎?益州(48)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4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50)。刘璋闇弱(51),张鲁在北(52),民殷(53)国富而不知存恤(54),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65),信义著于四海,总揽(66)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57),西和诸戎(58),南抚夷越(59),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60);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61),将军身(62)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63),百姓孰(64)敢不箪食壶浆(65)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66),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67)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注释〕(1)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阳都(在现在山东省沂南县南)人。隐居隆中(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后来做蜀汉丞相。(2)躬: 亲身,亲自。(3)陇亩: 田地。(4)《梁父吟》: 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这种歌含有感慨不平的情调。(5)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相国,帮助桓公建立霸业。(6)乐毅: 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7)莫之许: 就是“莫许之”。之: 代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 承认、同意。(8)博陵: 在今河北省蠡县一带。(9)颍川徐庶元直: 颍川人徐庶,字元直。颍川:东汉郡名,包括现在河南省中部一些县。(10)信然:确实这样。(11)先主: 刘备。(12)新野: 今河南省新野县。(13)器: 器重,重视。(14)谓:对……说,告诉。(15)与: “与”后边省去“之” (他)。(16)就: 接近,趋向。(17)屈: 委屈。致: 招致,引来。(18)枉: 委屈。驾:指车马。顾: 拜访。(19)诣 (yi): 去到。(20)凡: 总共。(21)乃:方才。(22)因: 于是,就。屏(bing): 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23)倾颓:崩溃,衰败。(24)奸臣: 指董卓、曹操。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25)蒙尘: 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当时汉京城在洛阳,曹操把汉献帝迁到河南许昌。(26)孤: 侯王的自称。(27)度:衡量。德: 德行。量: 估计。(28)信: 同“伸”。(29)用: 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30)犹: 仍、还。已: 止。(31)计: 计策。安: 怎样。出:产生。(32)已:同“以”。(33)袁绍:曾为冀州牧,占有冀、青、并、幽四州。于官渡之战败于曹操。(34)众寡: 人少。(35)非惟: 不仅。抑: 而且。(36)诸侯: 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挟: 挟持、控制。(37)争锋:争强,争胜。(38)孙权: 字仲谋。他继承父(孙坚)兄(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一带地方,所以说他“据有江东,已历三世”。(39)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40)以为援: 把(他)结为外援。图: 谋取。(41)汉水: 古代通称沔(mian)水。(42)利: 物资。尽:动词,全部取得。南海: 泛指南方近海地方。(43)吴会 (kuai): 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今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省北部。(44)巴、蜀:巴郡、蜀郡,现在的四川省。(45)此用武之国: 这(是)用兵之地。(46)其主: 指荆州牧刘表。(47)殆: 大概。资: 资助、给予。(48)益州: 汉十三州之一,地在今四川省。(49)天府: 天然的府库,指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土: 地方。(50)高祖: 汉高祖刘邦。因:依靠、凭借。(51)闇(an)弱: 昏庸懦弱。(52)张鲁在北: 张鲁当时据有汉中,在益州北面。(53)殷: 兴旺富裕。(54)存恤(xu): 爱抚,爱惜。(55)胄:后代。刘备是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所以称他“帝室之胄”。(56)总揽: 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57)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58)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59)夷越: 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60)政理: 政治。(61)宛、洛: 宛城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将(jiang): 率领。(62)身: 亲自。(63)秦川: 秦国故地,现在陕西省、甘肃省秦岭以北平原地带。(64)孰:谁。(65)箪(dan): 用竹或苇制成的盛物器具。壶:用作动词。浆: 酒浆。(66)诚: 果真。是: 这、这样。(67)日:一天天。
〔鉴赏〕本文一开始,作者记述诸葛亮的“躬耕陇亩”,是言其平凡;记述诸葛亮的爱好等,是表现其不平凡; 为刘备和诸葛亮的著名对答按下伏笔。紧接着交代了刘备三顾茅庐、同诸葛亮进行对答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与亮友善”的徐庶的推荐。而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对答论兴汉,是《隆中对》的核心部分。刘备自新野“诣亮,凡三往,乃见”。文字极为精练。“凡三往,乃见”。一方面表现了刘备为兴汉室、图霸业而求贤之心切,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诸葛亮对刘备求贤是否诚心的有意试探。刘备“君谓计将安出”的谘问,引出了诸葛亮十分精采、透辟的对答。对答的核心,就是通过对形势的清醒认识和透辟分析,提出了刘备兴汉建国的大纲。这一席话,语意流畅,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充分显示出诸葛亮纵谈天下大势和议论风发的神态及其非凡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
诸葛亮在对答中,首先分析了中原形势、制定了对曹的策略。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豪杰并起、兵祸连年的总形势之后,指出曹操战胜袁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谋”。他针对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对曹的决策: “不可与争锋”。其次,他根据江东政权巩固、国险民附、贤能尽用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孙权应采取“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战略方针。诸葛亮从实际出发为刘备制定了灵活而又正确的外交路线,这条外交路线就是后来(在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之前)联吴抗魏政策的雏型,以后又是这条外交路线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接着,诸葛亮又分析了荆州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并抓住其守主刘表无能如豚犬的弱点,指出必须首先进取荆州的重大意义在于兴汉室。“将军岂有意乎”这一反问句,意在加强论述语气,提请刘备引起足够重视。紧接着,他分析了益州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及民心向背,指出必须进取益州。在论述这一点时,诸葛亮准确地把握了刘备兴汉室、图霸业的强烈的政治欲望,着重指出“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两点,以激发刘备为实现远大抱负而采取果断行动的决心。诸葛亮之所以极力主张必取益州,实质上是要刘备以此作为根据地,进而达到兴汉室、图霸业、统一中国的目的。最后,诸葛亮总述刘备兴汉室、建霸业的总方针: 进取荆、益二州,安抚诸戎、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理,等待时机攻取宛、洛、秦川。诸葛亮根据客观形势和矛盾的主次情况,分别采取用武、安抚和联合的三种不同策略,显示了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才能。“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一反问句,从侧面说明刘备兴汉事业是顺乎历史潮流,深得民心的。而刘备的一个“善”字,是刘备对诸葛亮对答的极高评价,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无比敬佩之情和对兴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隆中对》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为史学界和文学界所推崇?这除了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两个著名人物刘备和诸葛亮的重大活动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应当说是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值得后世奉为楷模。首先,《隆中对》结构严谨。全文是紧紧围绕表现出类拔萃、才干非凡的诸葛亮而展开故事情节的。故事之所以生动感人,这是与文章的严谨的结构密不可分的。作者的意图是在表现诸葛亮是管仲、乐毅式的“卧龙”,所以,全文处处围绕着这一中心去记叙,省去了与表现这一中心无关的其它内容。文章一开始写“亮躬耕陇亩” ,先言其生世之平凡,接着写他的身形和不同凡响的自比,在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紧接着文章又以“时人莫之许也”和崔州平、徐庶“谓为信然” ,介绍了两种人对诸葛亮作的截然不同的评价,造成读者的悬念。随后又通过徐庶称亮为“卧龙”而将其推荐给刘备,对诸葛亮作进一步颂扬。明写刘备“诣亮,凡三往,乃见”,暗里则是表现诸葛亮的谨慎。对答部分则集中笔墨来表现诸葛亮的“卧龙”才干,紧扣上文各个段落。最后又通过刘备的“善”和“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赞语,进一步衬托诸葛亮的才能。这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和“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这些内容就把通篇连接起来,用事实否定了“莫之许也”,肯定了“谓为信然” ,从而解除了读者的悬念。通篇环环紧扣,处处顾及呼应,前后连成一气,文章结构就显得十分严谨,表现出了极强的逻辑力量。其次,本文在记叙方法上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传记体文章因为多是集中写一个人物的,所以在记叙上则要求对传记人物本身要写得高度集中,这样方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记体文章。本文是诸葛亮传记的一部分,在记叙中,凡是能够表现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卧龙”才能的则予以详写,对涉及徐庶和刘备等人的则予以略写甚至是不写,在记叙中真正做到了详略得当,宾主分明。诸葛亮的对答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是表现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即将登上政治舞台、首次施展才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此,作者则采取了详写的手法。刘备三次拜访才见到诸葛亮的经过,作者只用“凡三往,乃见”五字,一笔带过。又如,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对答之后,想必是激动不已,感触万千,然而文章只用了一个“善”字,便结束了隆中对答,令人回味不已,真是惜墨如金。再如写对答后的余波,先说“关羽、张飞等不悦”,经刘备用鱼水关系作比喻劝说后,关、张等又是如何转变的,作者只字未提,只说“羽、飞乃止”。作者略一点染,使文章富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