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王守仁·象祠记》鉴赏

古文观止·王守仁·象祠记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 “毁之乎,其新之也?” 曰: “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 曰: “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 “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书》不云乎: “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 曰: “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11),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 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 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①灵博之山: 即灵博山,在今贵州黔西县。象: 传说为舜的同父异母弟,与其父瞽瞍多次谋害舜而未遂。舜即位后,他被封为有鼻国君。②苗夷: 旧时对苗族的蔑称。祠: 春祭叫祠,这里泛指祭祀。③宣尉: 即宣慰使。明代少数民族地区设有由当地土人世袭的土司,掌军民事务。宣慰使是最高的土司武职。新: 修葺、翻新。④禋(yin) 祀:祭祀。举: 进行。⑤有鼻: 在今湖南道县北。相传象封于此。⑥干羽: 舞具。干,盾; 羽,雉尾。相传舜曾命禹征伐南方的部落有苗,有苗不服,舜于是“舞干羽于两阶”,表示偃武修文,于是有苗归服。格: 来,引申为归顺。⑦烝烝: 淳厚的样子。格: 至。奸: 邪恶。⑧瞽瞍 (gusou): 瞎眼。此指舜的父亲。传说舜的父亲有眼却不辨善恶,故称瞽瞍。允:信实。若: 和顺。⑨天子使吏治其国: 见《孟子·万章上》。原话是: “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使,派遣。其国,指象的封国有鼻。⑩周公: 西周初的政治家,周武王的弟弟,名旦,因采邑在周 (今陕西岐山东北),称为周公。他曾辅佐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他代理国政,镇压了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成王成年后,他即把政权还给成王。管、蔡: 周公的弟弟。周公代理周成王执政时,二人伙同武庚反叛,被周公镇压。(11)《周官》: 即 《周礼》,记载了周代制度。

【译文】 灵博山上有一座象祠。住在山下的苗民,都把它当作神灵来祭祀宣慰使安先生,依照苗民的要求,将象祠的祠堂加以整修,并且请我来作一篇记文。我问道: “毁掉它呢还是整修它?” 他回答: “整修。” “又为什么要整修呢?” 他说: “这座祠庙的来历,大概是没有人能够知道的了。然而我们这些住在这里的居民,自我父亲祖父上推到曾祖高祖以上,都一直在尊崇而且祭祀它,从未废止过。” 我说: “为什么要这样呢? 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代人曾经毁掉过。按象的品行,做儿子就不会尽孝,做弟弟就会傲慢不敬兄长。对象的祭祀,在唐代就已经废止了,至今却还有存在的; 在有鼻那里被废止了,而在这地方却还盛行,这是为什么呀?”

我知道了,有道德的人爱戴某一个人时,就会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圣人的弟弟呢?如此看来,祭祀的对象是舜,而不是象了。我猜想象的死,是在舜用德政来使有苗归顺以后吧。不然的话,古代那些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 可是对于象的祭祀偏偏还能在世上延续下来。我从这里也能看出,舜德行完美,已深入人心,恩泽流播广远。

象的不仁,大概只是他的前期表现吧,又怎么能知道他后来没有被舜感化呢?《尚书》 不是这样说过吗: “舜能以孝让全家和谐,孝德淳善和美,使人不至奸邪”,还说“舜的父亲瞽瞍还变得和顺了”,这就说明瞽瞍已经变成慈父了。象要是还不敬爱兄长,就不能认为是全家和谐。不断的进步,一心向善,就不至于恶。不犯奸恶,就会发展到善。如此看来象确实已经被舜感化了。《孟子》说: “舜派遣官吏治理象的封国。” 是因为象在他的封国里无所作为。这大概就是舜深切地爱护象而慎重地为他考虑吧,他所用来帮助他的办法也是很周到的。不然的话,像周公那样的圣明,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却还免不了身败名裂。由此可见象被舜感化,所以能任用贤能的人,并且安于自己的职守,把恩惠施加给自己的百姓,死后人们才怀念他的。诸侯属下的卿,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这是《周官》 的规定,大概也是仿照舜封象的做法吧。

我从这里可以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不可以感化的人在这个世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唐代人毁掉象祠,是依据象的前期表现。现在这里的苗民敬奉象祠,是根据象的后期表现。这个道理,我将向世人阐明,要让人们知道,一个人有象那样的不善表现也是可以改正的。而且,德行高尚的人对品德的修养,当达到完美境界时,即使遇到像象那样不仁的人,也还是可以把他感化过来的。

【鉴赏】 象,传说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在他父亲瞽瞍的支持下,曾多次企图杀害舜都没有成功。舜却不计前嫌,继位后仍封他为有鼻国君。本文即从贵州苗民为象立祠祭祀谈起,认为象之所以被苗民纪念,是因为他在圣人的感化下能弃恶扬善的缘故,由此而提出观点,即君子必须修德以感化恶人,而恶人也能够弃恶扬善。此即其心学思想的反映。由祠记入手而阐发心学思想,可谓小处见大,立意不凡。语言平正典雅,能引经据典为论点作注脚,此亦本文又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