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彭绍升·表微》鉴赏

古文观止·彭绍升·表微

沈忠伯馆【1】于上津桥程氏, 司出纳无苟, 与人交诺必诚, 行不蹈非礼。予友汪大绅亦授徒【2】程氏,见而异之曰:“子性耶,亦习而安之耶?”曰:“吾尝闻教于黄先生若木矣。始吾贫且困,皇皇然【3】如有失也,汲汲然【4】常有求也。‘噫,殆矣!’黄先生进而教之曰:子毋然,吾语【5】子,吾昔常苦贫,一日粮不继,将出门干【6】人。步于庭, 日方午,顾影忽自咤【7】曰:‘咄,七尺男子,负圆履方【8】,不自重,乃从人道一乞字耶?且我命固当死, 出门将安之?’遂闭门兀坐者三日,病且僵【9】。忽闻叩门声,强起,徐行启门,则故人者引一力【10】,儋【11】粟两斛,钱两贯,入门而吁曰:‘吾过矣,吾过矣!吾固虞子之不以困告也,吾不意子之困至于斯也!’扶予坐,呼力买薪煮汤与粥,盥【12】而食之而后去。嗣是予常常闭门,然粮尽辄继,亦不知何以致之也。子其勉之!吾闻先生言,知命之不可为也,求者之徒自苦也,而志定,至于今,守之。”又言:“先生为人坦白,善诱人习青鸟家言【13】。为人度地,辄曰佳,欲其子之速葬也。审向背,谨趋避而已。馈以金,不启封,投之瓮【14】中。子昏,方与人弈,门无贺者。忠伯肃衣冠上堂欲致礼,先生不顾, 已而谓曰:‘忠伯,尔亦如许俗耶?’忠伯谢不敢。或又言先生家于木渎时,冒雨入城,辄著木屐,往返六十里。或曰:‘泥滑且颠。’先生曰:‘吾脚头有眼。’性喜茶,贮雨水数十瓮。客至,拾松子烹而饮之。晨起东向坐,吸日华以为常。既老,神明不衰,卒年八十余。”



【注释】

【1】馆:旧时指塾师教书的地方。

【2】徒:学生。

【3】皇皇然:恐惧不安的样子。皇皇,也作惶惶。

【4】汲汲然: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

【5】语(yu):告诉。

【6】 干(gan): 求。

【7】 咤(zha): 叱怒。

【8】 负圆履方: 昔人谓天圆地方, 故称立在天地之间为负圆履方。

【9】 僵: 仆倒。

【10】 力: 人役。

【11】 儋(dan): 担。

【12】 盥(guan): 洗手、洗脸。

【13】 青鸟家言: 秦青鸟子, 著 《青鸟经》, 所言皆堪舆术。

【14】瓮(weng): 汲水的瓶子。



【赏析】

表微, 就是表明幽微的事情。

文章先记叙、介绍沈忠伯的为人。他在上津桥程氏家坐馆,出纳财务, 一丝不苟, 以真诚作为与人交往的准则, 以礼仪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尺。由此而知, 他是一个深得封建礼教真谛的读书人。他的处世待人的规范, 引起彭绍升的朋友、在程氏家中教授学生的汪大绅的惊奇。汪大绅便问他:“子性耶, 亦习而安之耶?”意思是说, 就你的性情而言, 你就以这样的生活而习以为常吗? 对自己的处境便心安理得吗?一问引来沈忠伯的滔滔不绝的回答。

沈忠伯回答的内容。就是关于他受教于黄若木先生的经过, 这也是他处世待人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从此而后的内容都是沈忠伯的答话, 而沈忠伯在回答中着重介绍了黄若木的处世待人的态度。所以, 简而言之,《表微》是一篇以沈忠伯的叙述来介绍黄若木的记叙散文。

先说黄若木先生吧! 他常常苦贫, 甚至到了无粮为继、出门求人方可得以继续生存的地步, 穷可谓甚矣! 但当他看到日影下的自己的身影时,便愤然地怒斥自己。他认为七尺男子, 顶天立地,怎么能向人说一个“乞”字呢? 再说, 如果命中注定该死, 出门又往哪里去呢? 这当然是典型的随遇而安、听天由命的思想, 是不足取的; 但是, 仅就人的骨气而言, 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他万分窘迫之中, 却有朋友带一人役担粟携钱来助,才使他免于一死, 这似乎有点天无绝人之路的意味, 但更重要的是歌颂了故人的情谊。这样的友人实属难得, 它也说明人间毕竟还有同情, 救人之心终归并未泯灭。

听天由命和与世无争大概是一对孪生兄弟。黄若木既听天由命, 又与世无争。于是文章的后半部便是沈忠伯介绍黄若木与世无争的所作所为。从这些简略的记叙中, 我们看到黄若木性格中积极的一面: 他待人真诚,劝人为善; 他不贪钱财, 别人馈赠的钱财, 连打开也没打开, 便投到汲水的瓶子中;儿子结婚之时,他却在门口与他人下棋,笑沈忠伯整肃衣冠上堂致敬为俗人之举;住在木椟时,脚著木屐,往返城内外,还风趣地说“吾脚头有眼”;家贮雨水,以雨水松子烹茶而热忱待人;晨起东向坐,吸太阳的精华以养身。这些是他处世态度,又是他养身之道,所以才年老而不衰,活至八十余岁。

通过文章的记叙,可以使人鲜明地看到黄若木的思想道德和性格特征。这种思想道德、性格特征使当初对贫且困“皇皇然如有失也,汲汲然常有求也”的沈忠伯淡泊于人世,甚至于乐天而安命,他总结道:“吾闻先生言,知命之不可为也,求者之徒自苦也,吾志定,至于今,守之。”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他使自己屈从于天命之下而不再追求、奋进。因此,我们在肯定沈忠伯“司出纳无苟,与人交诺必诚,行不蹈非礼”的同时,还要看到他处世哲学的消极一面。

再说黄若木的那位友人吧! 当黄先生“病且僵”,危在旦夕之际,他如同福星一样降临,又带人,又带物,又送粮,又送钱。他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呼自己的过错,错在哪里?忧虑朋友不以困苦告诉自己,而没有想到朋友会穷困到将死的地步,于是“扶予坐”,安排跟来的人役买柴,煮汤,熬粥,给黄先生盥洗,喂食完毕才离去。自此而后,黄先生“粮尽辄继”,无疑是这位友人在关心他,在接济他,实在值得钦佩与称赞。作者突出地描写这一人物的语言、动作,“吾过矣,吾过矣!”“扶”、“呼”等把一个无姓无名之人的坦诚之心奉献给读者。

从内容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黄若木,黄若木的友人,沈忠伯三人的共同思想品德。他们莫非也是“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作者很注意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德、内心世界。着墨不在多,却表现了个性化、典型化。

《表微》一文的结构也很有特色。针对汪大绅的提问,沈忠伯做了长篇大论的回答,其中心内容是介绍黄若木先生,但它不是客观地介绍,而是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穿插其中,前后对比,前呼后应,令人深信他确实是“闻教于黄先生若木”之后,才“知命之不可为也”。作者又以黄若木之口介绍了他的那位友人,尤其转述了他的语言,使这一人物形象一样具体、鲜明。沈忠伯介绍黄若木,黄若木又介绍他的朋友;沈忠伯的叙述中有黄若木的语言,黄若木的叙述中又有他朋友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省去了许多交代人物关系和故事前因后果的笔墨,使全文如一长链,环环相扣而不脱节,读者也可以得到一气呵成地读完而体味其含义的艺术享受。

彭绍升以他的记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从而阐明他知天安命、修身养性的处世哲学,这就是作者抉发的幽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