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陆陇其·崇明老人记》鉴赏

古文观止·陆陇其·崇明老人记

崇明县有吴姓老人者, 年已九十九岁, 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 壮年家贫, 鬻子以自给【1】, 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 咸能自立【2】,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卜居于县治之西【3】, 列肆共五间。伯开花布店【4】, 仲开布庄【5】, 叔开腌腊【6】, 季开南北杂货【7】。四铺并列, 其中一间, 为出入之所。

四子奉养父母, 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 周而复始, 其媳曰:“翁姑老矣 【8】, 若一月一轮, 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9】, 太疏。”拟每日一家, 周而复始, 媳又曰:“翁老矣, 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 亦疏。”乃以一餐为率。如早餐伯, 则午餐仲, 晚餐叔, 则明日早餐季, 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 则四子共设于中堂, 父母南向坐, 东则四子及诸孙辈, 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 分昭穆坐定【10】, 以次称觞献寿 【11】, 率以为常。老人饮食之所, 后置一橱, 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 每串五十文, 老人每食毕, 反手于橱中, 随意取钱一串, 即往市中嬉, 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 则其子潜补之, 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往知交游【12】, 或博弈【13】, 或摴蒱【14】, 四子知其所往, 随遣人密持钱二三百文, 安置所游家,并嘱其家佯输钱于老人【15】。老人胜, 辄踊跃持钱归【16】, 老人亦不知也。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老人夫妇, 至今犹无恙。其长子年七十七岁, 余子皆颁白【17】。孙与曾孙约共二十余人。崇明总兵刘兆以联表其门曰【18】:“百龄夫妇齐眉,五世儿孙绕膝。”洵不诬也【19】。因援笔记之,以告世之为人子者。



【注释】

【1】鬻(yu):卖。

【2】咸:全,都。

【3】县治:县衙所在地。

【4】花布店:售棉花及布疋的商店。

【5】布庄:庄,指运销货物的总汇之所。

【6】腌腊:以盐渍菜蔬为腌,以盐渍肉风干为腊。

【7】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顺序。

【8】翁姑:公婆。

【9】颜色:容貌、脸色,此处代指翁姑。

【10】昭穆:宗庙或墓地的位次排列,始祖居中,二、四、六世于其左,为昭;三、五、七世于其右为穆。此处当左、右解。

【11】称觞:觞为饮酒器。称觞:举觞。

【12】间:读去声,作偶尔,有时候解。

【13】博弈:掷采局戏为博,围棋为弈。

【14】摴蒱(chu pu):古代的一种赌博形式。

【15】佯:假装。

【16】踊跃:欢欣奋起状,此处作高兴解。

【17】颁白:斑白,须发花白。

【18】总兵:清代武官名称,位在提督之下。

【19】洵(xun):诚然、实在。



【赏析】

本篇通过崇明老人四个儿子对父母曲尽孝道的事实的描写,赞扬了他们奉亲以孝的为子之道,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行为判断标准。

尊敬和赡养父母,使老有所养,度过安乐幸福的晚年,是任何社会家庭安定和谐的条件之一。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品没有空泛的说教,细密的说理,而是以生动实例的感人细节,使读者在读罢文章之后,掩卷沉思,从心底受到感动,从而悟出为人子者的行为规范。

作品的结构层次清晰,详略得当,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孝”的主题。

开头、结尾都极简略。开篇从年龄写起,“崇明县有吴姓老人者, 年已九十九岁, 其妇亦九十七岁矣。”常言道:“人活七十古来稀”, 而这两位老人却已年近百岁, 他们何以如此长寿? 这将引起读者的极大关注。可以说文章开篇便直指主题。接着简略地介绍了四个儿子。因老人壮年时家贫,只好将儿子卖给富人为奴。长大后都能自立, 各自赎身为自由人, 娶妻成家。并能“同居而共养父母焉”。作者写为奴者自立、自赎其身, 令人称奇、令人钦佩; 未读过孔孟之书, 未习先王之礼, 却能知孝养, 更令人赞叹。作者在这里设置了道德情感的对比: 父母未施哺育之恩“鬻其子以自给”, 而其子长大, 却能尽为子之道“同居而共养”。这样便抽去了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之情, 强化了孝养的意义, 把本来双向对等的施与报, 变成为单纯的美德与义务。几句简短的介绍同样服务于主题。

如果说开头仅从家庭内部表层意义上引发出“孝”的主旨的话, 那么结尾则是从社会影响的深度令世人警醒。只录了崇明总兵刘兆题写的对联,以及作文缘起:“‘百龄夫妇齐眉, 五世孙儿绕膝’, 洵不诬也。因缘笔记之, 以告世之为人子者”。简洁、深刻。对联引用汉代梁鸿、孟光以清贫自守、隐居山泽, 而夫妇和睦、举案齐眉的历史典故。提到目前的“世之为人子者”。横跨近两千年时间, 引发人在“孝道”问题上关于历史与现实、传统美德与当今时尚风气的深刻思考。

作者着力描写了文章的中间部分。他从不同侧面层层深入地记述了四个儿子孝养父母的几件生动实例, 使“孝”的主题形象化、具体化。“四子奉养父母, 曲尽孝道”, 总论一句之后, 先从最简单的吃饭问题说起。四子轮番侍奉, 从开始的每月一轮到最后的每餐一轮。生动地表现了儿子们奉养父母的迫切与真诚。尤其难得的是, 这种奉亲的恳切从儿媳口中道出:“若一月一轮, 则必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 太疏。”实行每日一轮, 儿媳又说:“翁老矣, 若一日一轮……亦疏。”最后“乃以一餐为率”。四个儿子不但孝顺, 而且极懂规矩和礼貌。下面写了“蓬五及十, 则四子共设于中堂”侍奉老人的情况,“父母南面而坐”, 至尊;四子、诸孙列东; 四媳、诸孙媳列于西; 尊卑长幼秩序井然, 依次举杯祝寿, 这成了经常的家事。吃饭问题解决之后, 自然是玩乐消遣。作者又进一步讲述了两件供老人用钱的事。一件是, 在老人“饮食之所, 后置一橱”, 每家在橱中放钱一串,每串五十文, 老人随意取钱“往市中嬉, 买果饼啖之”。橱中钱少, 儿子们再不动声色地补足, 不使老人知道。第二件是“老人间往知交游”赌博、游戏, 四个儿子暗地派人给老人所游之家送去二三百文钱,“并嘱其家佯输钱于老人”, 使老人“踊跃持钱归”, 而老人则不知真相, 这也成了经常的规矩,儿辈们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要求。在精神生活上, 在娱乐方面也能如此体恤老人的心情, 实在令人称奇不已。况且, 仅一时一事如此, 已属难得,而他们却是“盖数十年无异”,更令人赞叹。叙事之后,作者的一句补叙尤其妙,“老人夫妇至今无恙。其长子年七十七岁,余子皆颁白,孙辈与曾孙辈共二十余人。“老人的儿辈如今也成了老人,奉亲孝养依然,使作品令人品味,引人深思,由人律己,产生警世作用。

作者写的是几个商人兄弟对父母的孝养。在封建社会仕、农、工、商等级森严的观念结构里,在封闭的自然经济社会里,他们的地位不高,但他们却能如此不教而贤,深明人伦教义。那些仵逆不贤者读罢此篇,定会大汗淋漓,无地自容了。

作品对崇明老人的描绘,着重刻划了他庸碌无为的一面:他有子不教,生而不养。坐享清福,无所事事。饥则食,闲则嬉,浑浑噩噩。这更衬托出四子尽孝道的笃诚可敬。当然,这样的描写也反映了作者曲意逢迎、只讲孝道的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的思想片面性。

作品的语言质朴,如对坐家常谈话,充满亲切感。这种语言风格更加强了文章的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