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2,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3,余拏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7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8、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10:“莫说相公痴11,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湖心亭:在杭州市西湖中。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年号。3更定:即起更,约晚八时左右。4拏(na):牵引,拏舟即呼船乘坐。5拥:围裹。毳(cui)衣:皮衣。6雾淞:大雾中水气附着在地表或物体上而凝成的白色质松的附着物。沆砀(hang dang):广大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雪后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7长堤:指西湖白堤。8芥:小草。9大白:酒杯。10舟子:船夫。11相公:旧时对男子的敬称。张岱时年三十六岁。
【析点】 张岱冬日夜游西湖赏雪,确是雅兴。雅兴之后,留下了这篇雅文。首先写音响,“人鸟声俱绝”,为雪景铺设了万籁俱寂的环境,渲染雪夜湖上空旷冷寂的氛围。接写西湖雪夜全景:使用新颖的辞藻——“雾凇沆砀”,新颖的句式——“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连用三个连词“与”,描摹出只有雪后雾中才能形成的“上下一白”的冰雪世界。全景中再写细部,靠了几个精选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像绘制水墨画样点染湖上的“影子”,这之中,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可算作是远景;船与人本应是近景,但作者使用比喻,船为芥,人为粒,极言其小,在想像中,他已跳出了自己所乘的船,使船只与船上人(包括自己)融于西湖雪景之中,为一芥、一粒,把近景也幻化为远景了。这样写意在以长堤和湖心亭的模糊冲淡,船只与船上人的藐小,烘托西湖冰雪世界的广博与浩茫。如此写来,精妙绝伦!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之美,宜晴宜雨;如今有了张岱的雅文,西湖之美又在冰雪雾霭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