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规》原文|翻译|赏析

唐·元结2

乾元己亥3,漫叟待诏在长安4,时中行公掌制在中书5。中书有醇酒,时得一醉。醉中叟诞曰6:“愿穷天下鸟兽虫鱼以充杀者之心7,愿穷天下之醇酎美色以充欲者之心8。”中行公闻之,叹曰:“子何思不尽邪?何不曰:愿得如九州之地者亿万9,分封君臣父子兄弟之争国者10,使人民免贼虐残酷者乎11?何不曰:愿得布帛钱货珍宝之物12,溢于王者府藏13,满将相权势之家,使人民免饥寒劳苦者乎?”叟闻公言,退而书之,授于学者,用为时规。

1 时规:对当世人的规劝。自元结《时规》等文后,“规”成为一种文体,即含规劝、讽谏意味的文章。2元结(719-772):字次山,又号漫郎,唐代文学家,有《元次山集)。3乾元己亥:759年。乾元,唐肃宗年号。4漫叟:元结中年后常自称漫叟。待诏:唐代自玄宗用文人为翰林待诏,以撰拟文词。长安:唐都城,今西安市。5中行公:唐代中书省刑、户二部称中行,中行公即此二部中的长官。掌制:主持政务。中书:即中书省,唐代最高行政机构之一。6叟:元结自称。诞:狂妄大言。7穷:穷尽。充:满足。8醇酎(zhou):美酒。9九州之地:相传古代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此指全国土地。10争国者:争夺皇位的人。11贼(ze)虐:残害。12帛(bo):丝织品。13溢:充满。王者:帝王。府藏(zang):仓库。

【析点】 本篇嘻笑怒骂,用反语和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意在说明:天下的土地财宝,不可能尽得。王公贵族们的贪欲之心也就永无满足之时;基于此,他对贪图权势及享乐之人表示了劝诫与讽刺,对黎民百姓寄予同情,并表示了盼望他们能得到解脱的良好心愿。

使用反语,反映了作者满腹的愤世疾俗之情,也加强了讽刺的力量。采用对话的方式明理,是我国古典散文常用的手法,主题思想可以在对话中得到逐步加深:如果说漫叟的狂言还不能使人完全明了其真义的话,中行公的感叹则明确透露了讽谏的真义,并将此含义引向纵深,不但将矛头直指“争国者”、“王者”,且指出人民是他们贪欲的直接受害者,文章在当时的战斗性与针对性也随之增强。

全文叙事用散句,对话明理用骈句,漫叟的一组骈偶句与中行公的一组骈偶句恰又合成一组不规则的排比。铺排之中,作意渐深渐明,充分体现了作者语言艺术的功力。

元结的《时规》等五篇合称为“五规”。“五规”一出,后人多仿作此类文字,此后“规”成为一种文体。于此可见《时规》等文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