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诗《咏怀诗·驾言发魏都》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阮籍诗《咏怀诗·驾言发魏都》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我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本篇原列《咏怀》诗第三十一。这首吊古抒怀的咏史诗,借凭吊战国魏都大梁的遗迹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并用以讥刺时政。

诗中魏都指大梁。《汲塚纪年》云: “梁惠成王九年,徙都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是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梁王在此筑有范台,并有夹林等胜景。《战国策·魏策》说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奉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 ‘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 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 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 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 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鲁君将筑范台与亡国并论,可见建筑奢靡之极。按黄节说本篇中提到的吹台即范台,可见想见当年的吹台是琼筵盛宴,歌舞升平,何等热闹。然而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胜景早已荡然无存。史载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魏,掘黄河及大沟水灌大梁,使这座繁华都城毁于一旦。所以阮籍见到的吹台,已非昔日胜景,只是一片历史陈迹了。

诗的前四句写阮籍驾车由魏古都出发,南向遥望吹台。诗人并没有见到真正的吹台,只是神驰遐想当年的盛景,仿佛听到了急管繁弦的鼓乐。“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跨越时空,将历史的镜头重现于眼前。然而,虚幻之景并不能代替现实,诗人有感于眼前的废墟,发出了“梁王安在哉”的深沉感叹,这其中既有对梁王的尖锐讽刺,也有对人生虚无、世事渺茫的无限感慨。

诗人的思绪继续循着历史的踪迹深入下去。与梁王的奢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一面是国君的荒淫,一面是士民的贫困。贪图享乐的梁王沉湎于声色歌舞之中时一场亡国大祸已迫在眉睫。“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这个荒淫的君王只落得个国灭身亡的可悲下场,不仅夹林美景豪华朱宫已不复为梁王所有,连梁王本人也“身竟为土灰”,成为一个匆匆的历史过客。

前人于此诗多认为是诗人“借吊古以忧时”(陈祚明语),如蒋师瀹说: “此借战国之魏喻曹氏之亡也。”诗中的“魏”显然是影射曹魏政权。曹魏明帝的所作所为,与历史上的梁王魏婴并无二致。史载明帝喜筑宫室,他作许昌宫,又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景初元年,天下发大水,明帝还是大兴土木,一面命将前朝铸造的钟簴、槖佗、铜人、承露盘运至洛阳,一面又新铸硕大无比的铜人翁仲及铜黄龙、铜凤凰。于宫苑芳林园又堆植土山,捕珍禽异兽置于其中,连公卿群僚都要为其负土植树。明帝还“录夺士女(世代军籍之家的女儿)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既听以生口自赎,又简选有姿色者内之掖庭”。(《三国志·明帝纪》)其时还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寒门”的贤士无缘登进,发挥政治才能。因此,诗中所写君主耽于声色逸乐,“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的情况,用以比况曹魏政权可谓毫发不爽,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可能就是向统治者敲响殷鉴不远的警钟。

阮籍为人负才傲世、高旷拔俗。史载其时常登临山水,竟日忘归。他曾登上广武山观看楚汉相争的战场,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凭吊古迹是诗人的一大爱好,而借古论今“文尚曲隐”,也就成为其咏怀诗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