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渡荆门送别;静夜思》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开故乡,固然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长久旅居他乡的人,更会有浓重的乡思。李白《渡荆门送别》和《静夜思》,反映了这种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的感观和情思。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颔联,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的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重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状,并迅即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两句中的第二字炼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在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广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颔联写的是远景,短短十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确有“咫尺应须论万里”之妙,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本诗的意想恰恰与此相反,是说天上的月亮飞到水中。“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颔、颈两联,一远景,一近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的、欣喜的感受和体验。尾联两句,拍合到题面上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沈德潜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不免过于拘泥。还是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得好:“结二句得像外于圆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意得像外,余音袅袅,更富有情趣。
《静夜思》是诗人抒发乡愁的作品,写作时间无考。胡应麟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诗薮·内编》卷六)诗的妙处,在于语浅情深,在短小的篇幅里,情感的含容量却很深厚,正如沈德潜所说:“旅中情思,虽说明而不说尽。”(《唐诗别裁》)全诗运用自然流畅的语言,通过“低头”(从床上侧身低头看床前的月光)、“举头”、“低头”三个生活细节的连贯描写,将自然景色、内心活动和旅中情思融合起来,抒发了诗人长期旅居他乡时静夜无寐,由“望明月”触发起来的浓重乡愁,意真情切,感人至深。诗中月明如霜的描写,在古典诗词里经常见到,如萧纲《玄圃纳凉》的“夜月似秋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空里流霜不觉飞”。李白随意拈用,点明节令,秋夜明月,更容易惹起人们的愁思。中唐时代白居易写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诗云:“共见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的意想,得到过太白诗的艺术启示,又有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