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陈子龙诗《小车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诗歌·陈子龙诗《小车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然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我饥,愿得乐土共哺糜。风吹黄蒿,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叩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据嘉庆簳山草堂版《陈忠裕公全集》,下同)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崇祯十年中进士,后任绍兴推官等。他处在明末政治黑暗,党争激烈,内忧外患,国势日下的年代。他关心政治风云的变化,与夏允彝组织“几社”,以文学创作为武器来为现实斗争服务。清兵入关时,他又参与抗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的民族气节。后被清兵抓获,投江殉国。

陈子龙对诗歌创作主张复古,与前后“七子”相近,反对“公安派”、“竟陵派”的“性灵”说。因此他的早期作品多为拟古之作。但由于当时客观环境充满激烈的政治斗争,加上他主张“经世致用”,所以其诗作不像前后“七子”那样盲目拟古、一味模仿抄袭。他曾批评当时俗儒之作“是古非今”,“撷华而舍实”,以致“世务所急,是非得失之际,未之用心”(《经世编序》)。并提出诗“盖忧时托志者之所作也”(《六子诗序》)。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就形成了他这一时期诗作的特点;形式上拟古,而内容上能较清醒地反映现实矛盾。陈子龙后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起了很大变化。由于面临国破家亡,因而谴奸、忧国、抗清成为其诗作的主要内容;感情忧愤悲痛,形成其沉郁苍凉的风格。

新乐府《小车行》是陈子龙前期的代表作。他于崇祯十年中进士,被任为惠州司李。此诗是他离京赴任途中见到大旱、蝗灾带来了饥荒,造成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而作。该诗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反映了人民悲惨的遭遇,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日暮之际,一辆小车,丈夫在后面推,妻子在前面拉。在黄尘飞扬中,小车发出“班班”之声。色彩昏暗,声音凄切,前途渺茫。这一画面,揭示了这家饥民离乡背井,推车流亡,出外逃荒之苦,此是第一层意思。“出门茫然何所之?青青者榆疗我饥,愿得乐土共哺糜。”这里递进一层,写这家饥民出门逃荒,原希望能得到一块“乐土”,以讨得一碗稀饭来充饥,但到处荒凉一片,茫然不知所往,只好以树叶来充塞辘辘饥肠。“疗我饥”,形象地道出了其饥饿难忍的情景。愿望与现实尖锐矛盾,显见其痛苦之深。前面是写出外流亡行动之艰,这里是写希望破灭之苦。此是第二层意思。“风吹黄蒿,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这里又递进一层,写这家饥民再往前走,远远望见在野草丛中有人家,估计可以得到主人施舍食物。因而这家饥民又产生了得救的希望。波澜陡起,这是为下面跌入更深的失望和痛苦“蓄势”。此是第三层意思。“叩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抱着满腔希望去叩门,但屋无人,灶无锅,并且不仅此一家如此,而是全巷皆空,到处见不到人影,可见受灾之重,逃荒之广。这是由点写面,意蕴更深了一层。此时这家饥民走投无路,所以只有“踯躅空巷泪如雨”。难民之苦以及诗人的深切同情都溢于言表。

全诗以一家灾民逃荒为线索,层层展开画面,步步深入揭示其痛苦境遇,“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语质朴自然,感情深沉真切,颇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