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霜月》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
义山爱写咏物诗,有《蝉》、《落花》、《野菊》、《柳》、《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观梅花》等。但他并非真的咏物,而是借咏物之名,或寓意,或寄兴,行抒情言志发泄感受之实,多含蓄而耐人品味。《霜月》便有这一特点。
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蝉声已绝而开始听到雁群由北南飞去到暖和的南方过冬的鸣声,说明这是在深秋初冬之际,先点出了时节。深秋初冬,叶枯木落,万物萧疏,间以阵阵雁声,渲染了凄凉气氛。再联系第三四句看,具体时间是在夜里,更是强化了这一氛围。是写景,还是写心? 诗人一生坎坷,能不触景生情? 他在《野菊》诗中写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既是咏菊,更是自叹,叹芳心不报,壮志难酬,光阴流逝,物换节移,不禁闻雁悲秋。《霜月》首句的景和情跟它多么相似,只是更为含蓄,藏之更深,然而毕竟已由征雁之声带来了一股冷意。接着写所登高楼:“百尺楼台水接天。”“百尺楼台”,说明楼台之高;远远望去,水天相接,进一步予以衬托,极言楼台高,益显其突兀,其用意何在?冯浩引《晋书·乐志》曰:“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玉溪生诗笺注》)此说很中肯,乃是“恃才”有“芳心”与世俗格格不入而昂岸以对。跟《安定城楼》的首联一样,都是他自珍自爱自傲的倔强自胜性格的表现。正因为这样,首句写秋而不悲,一二两句相联,显得天衣无缝。三句“青女素娥俱耐冷”,“青女”,《淮南子·天文训》曰:“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注曰:“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素娥”,即嫦娥,月白色,故曰“素”。由于青女主霜雪,嫦娥长年独处月宫,所以说两位女神都耐“冷”。这一“冷”字,道出了二位女神的特性,她们天生如此,习以为常,不存在“耐冷”与否,这一评语全由诗人所加,其实也是李商隐的自述,道出了一二句诗的真谛,自然地呼应了前篇。在此,诗人以“青女素娥”自况自喻,益显其“恃才”昂骨。同时,这一“冷”字又引出了下句“月中霜里斗婵娟”。所谓天神玉女,实际上就是指霜,杨万里诗《寒霜》“只缘青女降,便与管城疏”中的“青女降”就是,而在上句只是把它人格化了。秋夜霜清月白,交相辉映,犹如两相斗妍,既照应了上句“耐冷”,又表现了青女和嫦娥容态之皎美。既是咏物,又是诗人再次自珍自爱自喻。此句写青女嫦娥彼此斗妍,想象丰富奇特,与次句突兀矗天的百尺高楼一起都有从“奇”着笔的特点,所以张戒说:义山诗“多奇趣”(《岁寒堂诗话》)。
这一首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如有的从所写的景象出发,说它是写“寒凉”之意的,此说未免就事论事的成分太多。冯浩认为是写“艳情”的(《玉溪生诗笺注》),并引李商隐的《秋月》诗作佐证。诚然后者确有艳情之意,但不能以之作《霜月》之注,二者旨意和境界迥然有别,而且冯浩仅就诗的末句而言之,难免以一盖全之失,何况“月中霜里斗婵娟”语又未必只有“艳情”之意,似从局部和表面看得较多。因此被叶葱奇先生否定,而认为是“慨叹自己的不能忍受,兴寄遥深,遣词却极含蓄”(《李商隐诗集疏注》)。“不能忍受”说远胜前人之论,是从全诗所创造的凄凉、孤独和寒冷所构成的意境中得之,是剀切的。但统观全诗,还有兀立耸天的高楼和耐冷的在“月中霜里斗婵娟”的青女素娥的形象,说明是能忍受,并且是益显其美的。这正是诗人“恃才”昂物的性质的表现。这看似跟上述的“不能忍受”说相矛盾,然而事实上该诗就是由这一对矛盾交融在一起构成的,甚至后者胜过前者,前者隐而弱,后者明而强,前者为次后者为主,既表现了他怀才不遇、芳心不酬、高洁难饱的沮丧情绪,更表现了他不以此丧志,依然自恃高洁、永葆芳心而不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与诗的意象和意境完全相合。因而,它的写作特点是运思缜密,善于运用意象语言,遣词精当,意蕴丰富,兴寄遥深,既有“精丽”的总体风格精神(尚镕《书〈典论论文〉后》),又有冷峻的个性特色。明人高棅曾说:“李义山之隐僻”(《唐诗品汇总序》),似可以此诗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