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攻上》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散文·诸子散文·墨子《非攻上》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中的《小取》篇,谈到墨子的辩论述:“譬”、“侔”、“援”、“推”。“譬”是用道理相同的事物作比喻,“侔”是用对比法证明其相同,“援”是援引事例论证,“推”是推理以决定是非。《非攻》上篇就是用“譬”、“侔”、“推”的逻辑讲说的,中、下篇则多援引事例。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中国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中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过去一些著述误以为墨子的非攻不分战争的正义与不正义。这是没有详读全书,所以作了错误的论断。

这篇文章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小事到大事,一步步推理,指出当时攻人国家的战争的不义。他首先讲一个人人人园圃偷桃李果实,人人皆知是亏人自利。然后一层比一层深地举例并对比,攘人犬豕鸡豚是亏人自利更多,更不仁;取人牛马,又过于捉人犬豕鸡豚;杀无罪人,抢夺衣裘、戈剑是亏人更多,不仁益甚,罪更甚,人人都认为不义。这样推理下去,就使那好发动兼并战争的人自然感到会涉及攻国问题,并濒临理屈辞穷地步。文章很朴质,辩论艺术却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墨子还不直接批判攻国战争的不义,而是批判那些士君子们知道偷盗为不义,却不知大如攻国,兼并土地,掠夺财富更是不义!他们很值得反思!

以上是从掠夺财富上讲,然后再就杀人方面推论,这样分开讲有利于加强批判的分量,而且也突出了当时攻人之国时罪恶最大的问题。那时战争以斩首多少分别计功,杀戮敌国人民,动以数万计。后来发展到秦白起坑杀赵降卒三十万! 所以墨子用杀一人为不义,应有一死罪,杀十人百人,必有十重百重不义,应有十死罪、百死罪。他用当时士君子所清楚的论据来斥责这些君子不去反对杀人众多的不义战争,却更去歌颂这样的战争,并书之史册的自相悖反的举动。但墨子用开脱他们错误的让步方法,只说这些士君子实在不知道攻国是不义,如果知道就不会歌颂它,并书之青史了!

这里他再次用比喻,以加强逻辑力量和论辩的艺术性,说:少见黑曰黑,多见黑反而曰白,这一定是不知区分黑白。少尝苦曰苦,多尝苦反而曰甘,这一定是不懂得区分甘苦。那么君子们见小为非,知道是不义,见大为非攻国却不知道是不义,肯定是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分。

为什么这样重大的问题,不直接痛责诸侯,不直接斥责怂恿战争美化战争的士君子呢?这是因为墨子的用心在于说服教导,就用批评士君子不懂义与不义之辨作结,以便他们容易改过。这也正是墨子的思想和文章不同于其他诸子的特点,如同他苦劝公输盘和楚王不要伐宋一样。《庄子·天下》篇说:“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即非攻的意思),其道不怒。”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