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樵文《书褒城驿壁》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孙樵文《书褒城驿壁》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茅;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尝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鱼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汙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其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埸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 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曰:‘我明日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呜呼! 州县真驿耶! 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 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据缪艺风校刊本《三唐人集·孙可之集》)

孙樵的《书褒城驿壁》是一篇讽刺晚唐吏治败坏的杂文。作者由小见大,借题发挥,由褒城驿破败荒凉的景象与州、县政局的相似,揭露当时地方官吏不思革故图新只求中饱私囊的腐败情形,指出其原因是刺史、县令任用不当而且更易频繁。

文章以作者亲眼看到褒城驿的残破、同驿吏谈话、听老农说话、发抒内心感慨和题壁为线索组织材料,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写得十分深刻。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褒城驿原号天下第一,现已残破荒凉。驿吏述说其原因是来往宾客对驿馆没有顾惜之心。这段写作者的所见、所闻,可分两个层次。从开头至“乌睹其所谓宏丽者”,为第一层次,写作者的所见。“褒城驿号天下第一。”起句突兀,造成悬念,而接着写的却是一派残破景象。作者从“沼”、“舟”、“庭除”、“堂庑”四个方面写出了该驿的破败荒凉景象,“乌睹其宏丽者”,哪里有什么“天下第一”?运思与结构十分奇特,从这名实悬殊的矛盾中巧妙地提出并凸现了问题。第二层从“讯于驿吏”到此段结尾,写作者的所闻,即写驿吏所述驿馆破败的原因。驿吏先从褒城驿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来往的车马人员之多追述了忠穆公严震扩充驿站建筑的原由。“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一句,把褒城驿在当时的盛状作一交代,与开头的“天下第一”呼应,接着便讲述所以破败荒凉的原因: 来往宾客多,而且都是“暮至朝去”,对驿站没有一点爱惜之心。“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所以汙败室庐,靡毁器用”,由于“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因此致使“日益破碎,不与曩类”。这些描述画出了大小官吏对驿站恣意破坏而无所顾惜的恶劣态度,并与上文“视其沼”、“视其舟”、“庭除甚芜”几句相照应。这段驿吏的话是就驿站本身如何遭受破败而言。“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是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写“老农”的话,说明天下州县尽如驿站;州县的残破是由于朝廷对刺史、县令任用不当,并且更易频繁,人无恒心。这是在第一部分基础上的生发。老农的话的核心,是“举今州县皆驿也”。这句话跟第一部分首句一样起得突兀,他把天下州县直接跟褒城驿相比,其中蕴藏着非同凡人的见解,在突兀中显得奇崛。于是,他先追述盛唐景象,“吾闻开元中”等句所写的开元盛世人民富足安乐的情况,其兴旺繁荣景象,犹如忠穆公时的褒城驿,所不同的只是先后次序而已。对褒城驿先写破败,然后再补叙往昔的繁荣;对天下州县,先写过去,然后写现在。如今天下没有战争,边疆也安宁,“而户口日益破”、“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这些破败凄凉景象,很像“日益破碎不与曩类”的褒城驿。由“昔”到“今”,作者用的是顺叙手法,具体地画出了晚唐日薄西山的没落相。笔触粗犷有力,蕴涵着对晚唐统治者的不满。接着便说造成破败的原因: 一是“轻任刺史、县令”,由于整个国家政治的腐败,刺史、县令选用不当,政治素质十分低劣;二是“又促数于更易”,先是“三岁一更”,现在是“一二岁再更”,更易频繁,致使官吏不安职守。“在刺史,曰:‘我明日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于是便“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更易频繁,其实也是“轻任”的一种表现。因此,在上述两个原因中以“更易”频繁为主。刺史和县令说的“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与第一部分中的“暮至朝去”相同,所以说“举今州县皆驿也”,由此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牢牢地胶接在一起了。何况这部分所写的三个内容与前一部分所写的三个内容十分相似,所以老农(也是作者)就把它们进行类比,显得十分深刻精警。这全在于类比得精当,一个“皆”字占尽风骚。

第三部分,作者慨叹州县之弊政更有甚者,最后归结到题壁。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以“呜呼”领起,感慨无穷。“州县真驿耶?”这一反诘句用得分外有力,在疑句中予以肯定,说明这是人们难于想象的,而且还有更严重、更可怕的,在新旧官员交替的间隙,州县里狡猾的胥吏们借机恣意欺压人民、出卖州县呢! “如此”六句,表明作者对吏治腐败的极为深切的认识,照此下去,一切都难以收拾、难以挽救了。这为唐王朝的没落唱了挽歌,较之第二部分作品的深度又进了一层。

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十分深刻的。孙樵生活在晚唐,目睹国家政局江河日下,看到了封建制度不可救治的痼疾,揭露了吏治的腐败。《书褒城驿壁》所以写得十分深刻,还由于写作上有其独特之处。其一,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由驿站到天下州县,引导读者的认识逐步深化。作者写褒城驿残破之状和残破的原因,不是最终目的,他是要由此引出天下州县腐败的现状和原因。“皆暮至朝去”,“无有顾惜之心”,是驿馆宾客和州县官吏的相似之处,作者敏锐地把握住这个共同点,从而达到以小见大揭露吏治腐败的目的。在结构安排上,作者从褒城驿入题,写自己所见、所问、所闻、所感,最后归结到题壁,仍回到褒城驿,线索十分清楚。其中,老农不一定实有其人,这是作者假托人物为自己代言。其二,采用对比的写法,使今昔、正反的差别十分明显。文章开头的“褒城驿号天下第一”的美名与作者寓目所见的残破之象对比,引人探究原因。驿吏所述褒城驿昔日之雄大与今日之破败又呈对比。老农插话中开元富蕃与今日天下凋敝也呈对比。由于用了一系列对比,驿馆与州县之残破与残破原因就昭然若揭,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量。其三,行文前后呼应而又有错综变化。本文在许多地方如“沼”、“舟”、“户口”、“垦田”、“财力”等句都注意了前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