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屈大均诗《读陈胜传》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诗歌·屈大均诗《读陈胜传》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王侯宁有种? 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论?

(据家刻本《翁山诗外》,下同)

屈大均(1630—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广东省番禺)人。他少为诸生,明亡时才十五岁。清兵入粤时曾参加抗清斗争,清兵陷广州后,他不甘屈服,削发为僧,法名今种,隐居于广东罗浮山一带。清顺治十三年(1656),他还俗为民,奔走南北,联络各地反清志士共同筹划恢复大业。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反清,他曾上书言兵事。吴三桂失败后,他携家到南京避难,康熙二十一年(1682)才返回。深知复明无望,从此不再离家,直至逝世。

屈大均一生坚持民族气节,为抗清大业而奋斗。他生平踪迹遍历南北,目睹社会动乱,每自感慨。故其诗多写民生疾苦,内容充实,感情深厚,慷慨突兀,寄托深远,语言别具特色,在当时名列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之首。

《读陈胜传》一诗,是屈大均读了《史记·陈涉世家》后写下的感受。前六句是对陈胜起义事迹的概述。首联两句是说: 陈胜起兵时,只不过是一个被发遣去渔阳守边的“闾左”贫民。秦代贫民居住在闾里之左,故以“闾左”指代贫民。渔阳是古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辖地跨长城内外,为北部边防要地。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时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按秦法,误期当斩。于是,屯长陈胜、吴广便率众起义。这两句点出了陈胜发动起义时的贫贱身份。颔联两句,描写陈胜发动起义时的豪迈气概。“王侯宁有种”一句,语本陈胜鼓动大家起义时的豪言壮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映出陈胜藐视王侯的大无畏的气概。“竿木足亡秦”一句,语本贾谊《过秦论》所称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意谓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其声势足以推翻暴秦。这两句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而又对偶工整,不露痕迹。颈联两句叙述了陈胜发动起义时的周密准备。“大义呼豪杰”一句,是指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时,借被秦二世逼死的秦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之名,以伐无道、诛暴秦、恢复楚国社稷为号召一事。“先声仗鬼神”一句,是指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前,假托于鬼神为起义造舆论。据载,陈胜令人书帛曰“陈胜王”,置于鱼腹中;又令吴广夜学狐叫:“大楚兴,陈胜王。”这两件事,显示出陈胜的机智和才能,尾联两句,也化用了《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中所说:“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意谓陈胜起义为汉高祖扫清了道路,其首事之功,汉朝将领中有谁能够和他相提并论,屈大均在诗中非常推崇陈胜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起来推翻暴秦的大无畏精神。他一生坚持抗清,显然在陈胜身上寄托了自己理想中以平民推翻清朝的英雄形象。

屈大均的这首诗,以简短的篇幅,从二千多言的《史记·陈涉世家》中选取了最能表现陈胜起义事迹的典型事例,综述了陈胜的业绩,全诗语言凝炼,意象跳跃,显示出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屈大均长于五律,从这首诗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