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刘子翚诗《汴京纪事》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诗歌·刘子翚诗《汴京纪事》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其二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其三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据刘氏家刻明正德本《屏山集》)

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曾任地方小官,因不堪吏事,辞归教授门徒,是南宋初期的理学家兼诗人,人称屏山先生。

《汴京纪事》诗共有二十首,写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被金兵侵占后。国都失守,山河破碎,诗人痛心疾首,感慨万端,化为诗歌,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并且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表示了自己的认识,留下了具有史诗价值的篇章。

第一首是《汴京纪事二十首》的开卷之作。表现了汴京失守、二帝被掳后遗民的思想感情。首句写金人占领汴京。“帝城”指汴京,皇帝居住所在。“王气”,指象征帝王的运数与精神——京城的一种气氛。这里讲“杂妖氛”,是喻指金人对汴京的占领。这一句既表明了作者对国运衰颓的惋恨,又显示了对侵略者的愤懑。第二句“胡虏何知屡易君”,“胡虏”是对金人的蔑称。“屡易君”,这是写的当时的一段史实。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掳北行,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后贬死),至建炎四年(1130),金人重行占领汴京,立刘豫为齐帝。“屡易君”,即指这数次更换君王的事。“何知”,懂得什么,知道什么。这一句是说: 金人不懂忠君尊王的道理,屡次变革宋朝的正统,随便更换皇帝(也就是金人的傀儡)。这就与下面二句成一对比。“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这是说,好在仍有那些经历过太平生活的北宋遗民,怀着莫大的痛苦,面向南方流着深情的泪水,寄思念眷顾之心于逃向南方的宋朝廷,深层的意蕴是暗讽了不图恢复、但求苟安的南宋统治者。他们是怎样地辜负了北宋遗民的希望啊!

短短的一首七绝,既实录史事,又虚写感喟;褒贬讽喻,兼而有之,是一首犀利、深沉的诗作。

第二首是痛斥权奸误国。北宋王朝之所以衰亡,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金人的入侵,内因是昏君奸臣的误国。诗人反思历史,愤怒地鞭挞了奸臣王黼、蔡京等。

首句“空嗟覆鼎误前朝”,是说北宋覆亡,空自叹息。“覆鼎”,语出《周易·鼎》:“鼎折足,覆公錬。”程颐传:“鼎折足,则倾覆公上之錬(食品)。 錬,鼎实也,居大臣之位,当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于覆败,乃不胜其任,何羞愧之甚也。”“前朝”,指宋徽宗赵佶朝。句中着一“误”字,将权奸作恶断送北宋江山作了精当的概括。然而,大厦已倾,无力回天,空自叹息,徒唤奈何! 这里写尽了作者的苦闷心境。起句直陈时事,忧国忧时情怀坦露无遗。次句“骨朽人间骂未销”,承上句的“误”字而来,权奸误国,虽然已人亡骨朽,但对他们的唾骂永远不会销歇。三四句寓情于景,直接点出权奸本人。“王傅宅”,指王黼的住宅。王黼,宋徽宗时为相,卖官鬻爵,专事搜括,被称为“六贼”之一。《三朝北盟会编·靖康中帙六》引《靖康遗录》:“初,黼赐第于阊阖门外,周回数里。其正厅事以青铜瓦覆盖,宏丽壮伟。其后堂起高楼大阁,辉耀相对。又于后园聚花石为山,中列四巷,俱与民间倡家相类。”宋钦宗即位后,王黼受到贬斥,在流放的路上被杀,籍其家,得金宝以亿万计。“太师”,指蔡京。蔡京宅前有桥,亦称太师府桥,在汴京州桥之西。蔡京是宋徽宗所信任的奸臣,被称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放逐岭南,死于途中。 周煇《清波别志》载: 蔡京府第,“周围数十里”,与王黼宅不相上下,蔡京籍没后,毁于大火。这两句殊有深意。豪奢如王黼宅、蔡京第,曾几何时,随着奸臣的名败身裂,也烟消灰灭,如今只照明月,只被春风,历史是多么公正! “夜月池台”、“春风杨柳”,是以“风”、“月”的永恒反衬奸臣生涯的短暂,而这夜月常照,春风永拂的奸臣府第遗址又将昭示人们许多历史教训!

这首诗融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寓意深长而形象鲜明,把诗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既有唐诗的风韵而又不失宋诗的本色。

其三是《汴京纪事二十首》的最后一首,选择李师师这一典型人物寄托感慨,恰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一样,“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

“李师师”,北宋末年名妓,士大夫多与往来,相传宋徽宗赵佶屡至其家,留宿不还,终于入宫,封瀛国夫人。首句“辇毂繁华事可伤”,是说当年京都繁华盛况已一去不返,令人伤感。“师师垂老过湖湘”,这句引出女主角,从她年老色衰、流落江湖的遭遇联系上句,可以看出宋王朝盛衰的历史变化。关于李师师一生的遭际,详见于《贵耳集》、《浩然斋杂谈》、《宣和遗事》等书。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卷十三:“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于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这首诗就是根据李师师的身世写出家国兴亡之感。三四两句再进一步运用对比手法将李师师今日的困窘与过去的殊荣放在一起,使读者更形象地领悟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缕衣”,金线盘绣的舞衣,“檀板”,指唱歌时的檀木拍板。这些虽是宫中旧物,但年老色衰的李师师流落湖、湘卖艺,已黯然失色,无复向时风态。而“一曲当时动帝王”,也是历史真实。正是这个耽于安乐的昏君,导致北宋王朝的败亡。历史的纵深感,在这首小诗里开掘得十分深邃,见出诗作者思想和艺术的功力。“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刘子翠的诗作能得杜诗的真髓,这是宋诗颇近唐音的地方,学者谓“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缪钺教授语),诚为真知之言,刘诗可作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