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词赏析

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

1943年11月

战斗相依久,初别意怆然。

长记叮咛语,早去复早还。


知我二三子,情亲转无言。

去去莫复道,松柏耐岁寒。


时局纵谈罢,举酒祝长征。

明朝策骏马,萧瑟唯此心。


西去路漫漫,风物仔细看。

不知霜露重,应悔着衣单。


敌后军威壮,朝中竞献降。

莫骂程不识,应学郭汾阳。


行行过太行,迢迢赴延安。

细细问故旧,星星数鬓斑。


众星何灿烂,北斗住延安。

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

注释:

怆然——悲伤的样子。

情亲——感情亲切。(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诗:“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宋)杨万里《雨晴得毗陵故旧书》诗:“知我近来头白尽,寒暄语外更情亲。”

去去——催人速去。

莫复道——不要再说什么了。

时局——当前的政治局势

萧瑟——寂寞的样子。这里指诗人心怀担忧。

风物——一个地方的风景和物品。

霜露——两词连用不指实,而比喻艰难困苦条件。诗中比喻形势险恶。

程不识——西汉名将,以治军严谨为世人称道。

郭汾阳——郭子仪,唐朝中兴名将。

清凉山——位于延安市北,诗中寓指革命圣地延安。

赏析:

这是一首留别诗,也是一首惜别诗。1942年11月8日,毛泽东、陈毅来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在离别前夕,陈毅同志当然有很多话要说,有许多事情要交代。“留别”既是话别,也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于是,陈毅同志挥笔写下了这首以情感为主线的道别

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写难舍之情:“战斗相依久,初别意怆然。”诗人打过多年的游击战,并参与组建了新四军,与同志们出生入死、浴血战斗了很长一段时间,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感情,这种感情经历了战争的锤炼、血与火的锻造,比其他的感情更真、更纯、更铁,一旦离别,心情自是怆然,难以割舍。“怆然”一词,用得恰如其分,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复杂情感。“长记叮咛语,早去复早还”。在这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场合,相互间的叮嘱是免不了的,大家叮嘱陈毅同志路上要注意安全,学会保护好自己;陈毅同志则嘱咐大家要坚守阵地,有效地打击敌人。这些朴实的诗句,蕴含着绵长的革命友谊,深藏着难舍的离别之情。

第二节写惜别的心情。情到深处,却相视无言:“知我二三子,情亲转无言。”几个知心朋友相聚在一块,先是语重心长的叮嘱,继而因情感的难舍而沉默,这种无声的沉寂,是对陈毅同志离开前的一种依依惜别,比有声的告别更显珍贵。“去去莫复道,松柏耐岁寒”意指:“快去吧,不要再说什么了,你的性格如松柏,为人耿直,不惧风寒,大家相信你一定能够走出低谷,笑迎胜利,愉快地归来。”“莫复道”有两层意思,一层为不要再说重复道别的话语,一层为不要走重复的道路,去避开危险;其意境十分幽深。“耐岁寒”与“莫复道”相呼应,是指要像松柏那样去抗击“人为”的高寒,去战胜困难,笑迎胜利的到来。第二节既是转承,也是递进,诗人的情感由留别到话别,直至心情豁然开朗。

第三节写诗人离别后的担忧。谈论完时局,大家举杯庆祝诗人远征,时间应该为当年的11月24日,因为,11月25日,诗人将妻儿三人托付给供给部长宋裕和、卫生部长崔义田后,于早晨8时策马离开黄花塘军部奔赴延安。这里的“长征”一词,意指长途跋涉。“萧瑟唯此心”是诗人情感发生变化的体现。“萧瑟”为寂寞、凄凉的样子。诗人离开时,仅带了一名副官、两个警卫员,自然感到孤寂。“唯此心”从侧面反衬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坦然胸襟。

第四节侧重写叮嘱。诗人既写实,也写虚。“西去路漫漫”是写实。从苏南西去陕北,路途遥远;同时又象征革命道路的漫长,还需要继续走下去。“风物仔细看”是写虚。“风物”本意指风景、风情,但诗人比喻为革命阵营中的人和事,告知同志们要“仔细看”,要学会观察、思考,以防上当受骗。“不知霜露重,应悔着衣单”,同样是叮嘱,一方面是诗人对自己的叮嘱,西去陕北,那里气温较低,霜露很重,路上要多带点衣服,不要冻病了再去后悔衣服的单薄;另一方面,则是同志们对诗人的叮嘱,提醒他防止在路上受凉,但也隐含着寓指时事的险恶。“霜露重”本意指风霜、雨露很重,诗中则寓指形势的复杂。诗人与同志们互相勉励、反复叮嘱。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叮嘱,体现出一种浓浓的革命真情。

第五节诗人借典,先后写了西汉名将程不识和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郭汾阳),两人都以治军严谨而为人称道。诗人用“莫骂”二字,对程不识勇于抗击匈奴的战绩予以了充分肯定。“应学郭汾阳”一句是对名将郭子仪的高度赞赏。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诗人在上联用“敌后军威壮,朝中竞献降”来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抗击日寇,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壮举,同时对历代朝廷腐败无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第六节写远征前的向往之情。从叠词“行行”、“迢迢”中,透溢出诗人的急迫之情。过太行山奔赴延安,诗人的心情是激动的,也是急切的。延安有一批老战友、老同志,与自己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一旦相见,少不了相互问候,一道畅谈离别后的感受和经历,当然也会互相开开玩笑,数数眼角的皱纹和鬓角的白发了,“细细问故旧,星星数鬓斑。”他们在一起调侃岁月带来的印记,显得生动、活泼,显示出诗人开朗、乐观的生活情调。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激动的,也是迫切的,几十年来的战友之情是难忘的;诗人的心理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由担忧、不舍,到急于离开,说明诗人的胸怀是远大的、坦荡的。

第七节是总起,也是回望。诗人用潇洒的笔触,写出了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敬佩之情。诗人用“众星”寓革命志士,用“北斗”寓毛泽东同志,用“大海有波涛”寓自己激动、澎湃的心情,用“清凉山”寓革命圣地延安。一个“飞”字,展示了诗人坚决追随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定不移地走武装革命道路的决心和勇气。我们从诗行里,捕捉到诗人对延安的向往之情、对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崇敬之情和追随革命路线的急迫之情。

这首诗感情脉搏十分地清晰。先写离别之情,再写惜别之憾,相互叮嘱,反复问候,直至默默无语,继而产生担忧之情,最后是豁然开朗,对奔赴延安产生向往之情、急迫之感。整首诗语句流转自然,情感跌宕起伏,情绪的变化十分明显,艺术风格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