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崇明岛向吴淞口
1921年11月
黄滚滚的水,
流向大地之交,
一线——隐约的一线,
那儿是了——是我们的乡国。
船儿呀,快快移动,
我要看乡国,
她是否别时的旧容!
轰传她几次病重,
如今的病状,
——是否轻松?
我要看她的旧容,
船儿呀,快为我移动。
应体贴我这海上的游子,
——他那幅将裂的心胸!
船儿向前移动,
大陆张开了心胸!
母国这样的容纳,
我们辱国的子孙,
又怎好上岸!
快踏海中,
亲爱的母国呀,
我终于被你容纳了!
我虽无用,
也应该报你的爱重!
快看,快看!
西北的半天已红,
愿这只火把,
温热了你全身的冷冻。
注释:
轰传——盛传。
母国——诗中指祖国。
赏析:
1921年10月13日晚上,陈毅和蔡和森等104名留学生被一大队武装士兵及数十名警察押上汽车,驶抵火车站,于10月14日晨抵达马赛,旋即被押进波儿加号货轮遣送回国。经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后,于11月23日抵达上海。陈毅沿途作诗四首(即《归国杂诗》)。这组诗刊载于1925年《燕风》半月刊的二、三、六、七期上。《舟过崇明岛向吴淞口》是《归国杂诗》中的最后一首。当时,船驶过崇明岛时,作者百感交集,浮想联翩,遂作此诗。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写回归祖国的迫切情感:“黄滚滚的水,流向大地之交,一线——隐约的一线,那儿是了——是我们的乡国。”诗人经过远距离的航行,终于见到了祖国,那种兴奋的心情油然而生。站在船上,远眺着祖国,隐约的地平线勾起了别离后的相思,作者情不自禁地惊呼:“那儿是了——是我们的乡国。”思归、盼归、急于想归的心情跃然纸上。
第二节是第一节情感的递进,把盼归、急归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船儿呀,快快移动,我要看乡国,她是否别时的旧容!”诗人于1919年8月乘船离开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时,国内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而今两年过去了,祖国是否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呢?诗人尽管远离祖国,但他对祖国的牵挂、对人民的思念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梦中,“轰传”二字更能体现诗人“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情感。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听说祖国“几次病重”,担心它“如今的病状——是否轻松?”,可见他对祖国的现状是多么的担忧;祖国母亲的一举一动、一山一水,无时无刻地牵动着他那敏感的神经。
诗人在第三节中,把对祖国的挂念之情直接地表露出来:“我要看她的旧容,船儿呀,快为我移动。”作者一方面急于见到祖国、回归母亲的怀抱,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学而未成”的复杂心理:“应体贴我这海上的游子,——他那幅将裂的心胸!”作者本来是抱着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抱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目的赴法勤工俭学的,如今理想破灭,又怎能承担起救国、强国的重任呢?“他那幅将裂的心胸!”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露。“体贴”一词,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爱恋。
第四节写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也是对“他那幅将裂的心胸”一句的进一步表露。祖国没有嫌弃游子,而是张开双臂迎接游子的归来。但诗人心中有愧,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又怎能去精忠报国呢?诗人自谦为“辱国子孙”,用“又怎好上岸”来叩问自己,将这种因流血梦碎所带来的遗憾和对祖国的眷念之情交织在一起,通过激烈的心理碰撞,强烈地表现出来,让人震撼不已。
第五节着重写诗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诗人用比兴的手法,用“火把”寓自己:“愿这只火把,温热了你全身的冷冻。”将一个热血男儿立志报国、拯救中华民族的志向进行了勇敢的宣誓。
这首诗是陈毅同志早年的诗作之一,也是他勤工俭学归来时所写的《归国杂诗》四首之一。这首诗体裁新颖,在当时很难见到。其语句通俗易懂,韵律感较强;意境含蓄,主题鲜明;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有很强的艺术感召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