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再过旧黄河》诗词赏析

再过旧黄河

1943年12月

故道黄河千里沙,旅途投宿二三家。

黄昏细雨人不寐,夤夜隔窗数雪花。

注释:

旧黄河——黄河故道。

故道黄河——黄河故道。黄河至秦汉以来,平均三年两次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黄河自明万历年间,徐州以下的黄河主道曾经是黄河下游的唯一河道。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铜瓦明决口,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才形成现由山东利津入渤海的河道。因而在河南、安徽、江苏的土地上留下了故道。中指的黄河故道,为豫东一带的黄河故道。

寐——睡着。

夤夜——深夜。夤: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奔赴延安途中摄取的一个画面。诗人自1943年11月25日离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过洪泽湖,行进泗宿道中,乘舟过鲁南老革命根据地微山湖,由山东进入到河南境内。这首诗就是诗人途经豫东黄河故道时所写。

上联起句写黄河故道的惨景:大风呼号,黄沙遍野,滚滚的黄沙如同一股黄流,在大地上滚滚而来;草木枯焦,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沿途几乎不见一缕炊烟。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的凄凉油然而生。诗人用“千里沙”形容“黄泛区”的贫瘠就十分贴切,“千里”一词,寓指地域开阔;黄沙飞舞,说明此地为一马平川;由于没有屏障,大风一吹,千里黄河故道顿时黄沙漫天。由于土地经滚滚的黄河水的冲刷,导致植被被毁,形成大片的黄泛区。眼前的惨景,让诗人心潮难平,足下如灌了铅一般沉重。诗人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深感民族救亡的担子重大。“故道黄河千里沙”,为下联中的“人不寐”置下伏笔。次句“旅途投宿二三家”,紧承上句,仍然在写景,诗人的视角由原野到散落的房屋,由开阔的扫视到近景的直视。“二三家”是确指,由于黄泛区的贫瘠,生存条件极差,千里黄河故道几乎没有什么人家,偶尔的两三户人家散落在黄沙上,供旅客投宿。诗人用数词点睛,进一步烘托出黄河故道的苍凉。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更为沉重,挥笔写出了下联:“黄昏细雨人不寐,夤夜隔窗数雪花。”黄昏时刻,诗人进入农家投宿,窗外飘起了细雨,那细雨从天而降,就像诗人的思绪一般绵长,诗人由于白天的所见所闻,心情十分沉痛,无法入眠,只好靠在窗前,面对黑暗里的冷雨,静静地思考着祖国的未来。不知不觉中,夜已经很深了,窗外飘起了雪花,室内的气温更低了;为了消磨时光,诗人隔着窗户数起了雪花。诗人不是童心未眠,其实是在暗寓当时的形势。日寇不除,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诗人用“夤夜”与“黄昏”呼应,其实是在写心情,诗人白天看到“千里沙”后,又怎能安心地入眠呢?诗人由痛心到揪心,由揪心想到了奔赴延安的责任。

这首诗画面紧凑,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诗人先写室外之景,再写室内之思,视角由远及近,由白天到深夜、由室外到室内;诗句看似直白,但含义深刻,我们从中不仅体会到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更能更体会到诗人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