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三十五岁生日寄怀》诗词赏析

三十五岁生日寄怀

1936年8月

1936年,余游击于赣南五岭山脉一带,往来作战,备极艰苦。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注释:

寄怀——寄托自己的心意。

五岭——南岭。从西向东有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地处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界。

大军——中央红军主力部队。

局——诗中指战局。

化沙虫——诗中寓指牺牲的战友。

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唐)刘商《胡笳十八拍》诗之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赏析:

陈毅同志出生于1901年8月26日,1936年8月26日是他三十五岁的生日。此时,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一带,而陈毅同志因伤留在赣南一带打游击,条件异常艰苦,但陈毅同志天性乐观,在生日之际,以此诗寄怀。这首诗气势澎湃,跌宕起伏,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首联起句“大军西去气如虹”写红军主力长征的气势。红军主力即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6日至1936年10月19日,历时两年之久进行战略大转移,四渡赤水,两占遵义,胜利到达陕北,的确气势如虹。次句“一局南天战又重”,指当时红军因错误的军事路线而导致与敌人正面开战,损失惨重,而在危难之际,陈毅同志带着腿伤站了出来,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南天战又重”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颔联起句,写河山的沉沦。由于蒋介石一方面对日寇消极抵抗,另一方面对红军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实行惨无人道的大清剿,而红军还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死打硬拼,不仅东三省被日寇占领,革命根据地也大片丢失,“半壁河山沉血海”就是真实的写照。次句写红军将士悲壮牺牲的场景。诗人用“几多知友”概指牺牲的众多战友,“化沙虫”出自《太平御览》卷七四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诗人将其借用来寓指为牺牲的士兵。“化沙虫”也是对“沉血海”的直接回应,众多勇士用生命和热血保卫国土,他们在血海里化为沙虫,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诗人将愤懑注入笔端,是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的流氓嘴脸的深刻揭露,也是对错误路线的泣血控诉。

颈联是对颔联的转承和递进。“日搜夜剿人犹在”是对上联的转承,与次句“万死千伤鬼亦雄”对仗工整,作者的视角由全国的局势转到赣南的油山,转到游击战中。蒋介石欲置游击队于死地,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实行惨无人道的围追堵截,“日搜夜剿”是当年险情的真实写照。敌人白天搜查、夜晚清剿,陈毅同志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有路不能行,有觉不能睡,还要面对敌人的偷袭,但陈毅同志凭借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人犹在”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讽刺!搜也好、剿也罢,游击队仍然活跃在抗敌前线。次句是对前句的回应。正是由于敌人的“日搜夜剿”,才导致我军的“万死千伤”,然而,红军游记队是打不垮、击不溃的,他们是钢铁之师,他们“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魂”。“鬼亦雄”从字面上理解为做鬼也是英雄,但纵观全诗,其实是对革命坚强信念的宣誓,为了革命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尾联是对全诗的总起和展望。首句“物到极时终必变”讲的是自然规律:物极必反。诗人借用这个自然规律,寓指一切中外反动势力必将最终覆灭。次句紧随上句,用“天翻地覆”形容局势的变化。(唐)刘商《胡笳十八拍》诗云:“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其中“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而陈毅同志用“天翻地覆”去象征中外反动派的灭亡、革命的正义力量取得最终的伟大胜利。“五洲红”更是直接寓指全世界革命事业的到来。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战争年代,用笔讲究、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诗人处在水深火热的游击战中,偶尔记起自己的三十五岁的生日,题为以诗寄怀,其实是在回顾革命的历程。诗中看不到半点为自己庆寿的字句,看到的却是诗人对战局的精辟分析、对敌人的憎恨、对前途的展望。这首诗视野开阔,气势恢弘,结构严谨,意境幽深,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