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再过雁门》诗词赏析

再过雁门

1948年春

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

注释:

雁门——雁门山,又名“雁门塞”,在山西省代县西北。

气郁——(草木)充满生气,茂盛。郁:(草木)茂盛。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也指同类的事物同时出现。丛:聚集。

李牧——战国末年赵国战将。他长期防守赵国的北边,甚得军心,并因大败秦军功封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国反间计,夺了李牧的兵权,并将他杀害。

刘邦——沛县(今江苏)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汉高祖。

仅免身——免:去除、避免、不可。即“仅以身免”,指没有被杀或只身逃出了险境。

继业——北宋名将杨继业,与辽军作战失利,重伤被俘,绝食而死。

谪戍——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员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遣戍远方。戍:(军队)防守。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南星——明朝东林党人赵南星,与魏忠贤斗争失败,谪戍代州,病卒。

端绪——一些历史往事的经过。端:(事情的)开头,也指事情的经过。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48年春,之前诗人写有《大雪过雁门关》一诗,之所以“再过”,是指诗人在陕北杨家沟小住近一个月后,重返雁门关后所写。

1947年11月上旬,诗人离开华野司令部去邯郸,到达邯郸后,于12月上旬按朱德、刘少奇指示,去西柏坡汇报华东野战军情况,然后参加中央在陕北杨家沟召开的“十二月会议”。诗人经五台,到代县,过雁门关出长城,一路风雪铺盖、山路崎岖,到达杨家沟时已是1948年1月7日,错过了中央召开的“十二月会议”。《大雪过雁门关》这首诗就是去时写的。陈毅同志1月7日到达,2月4日返回,在杨家沟待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阅览了“十二月会议”的文件和记录,发现“十二月会议”主要精神为毛泽东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对中央纠正“左倾”机会主义的决议大加赞赏。在“一月中央会议”上,他汇报了华东野战军的情况,并参与研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方案。2月4日,人东返,此时已是初春,诗人挥笔写下了《再过雁门》这首诗。

首联“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中的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西北的雁门山上,它始建于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制高点以铁门设关城,戍卒防卫。《唐书·地理志》载:“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故雁门关又称西陉关。元朝关楼被毁,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雁门关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雁门山上,谓之“百尺”不为过。这里气势巍峨,郁郁葱葱,层峦叠嶂,四季常绿,繁花似锦,鸟鸣雀唱。诗人看到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自然是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发出了感叹,为下两联作了有力的铺垫。

颔联与颈联系诗人借典、用典。“能兵李牧终难任”,指的是赵国战将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君、雁门郡(今山西代县),防御匈奴。他任人唯贤,不贪不占,将收来的货物全部用于士兵的开销;狠抓“骑马射箭”,提高战力,曾大败单于,歼灭匈奴骑兵十万人,立下赫赫战功,最后却蒙冤被赵王杀害。“多计刘邦仅免身”一句,见《史记·项羽本纪》。刘邦进入秦王朝都城咸阳后,项羽也攻下函谷关进入咸阳。当时刘邦存兵十万,项羽则手握兵力四十万,占绝对上风,项羽本来计划灭掉刘邦,但其叔父项伯走漏消息,建议刘邦到鸿门向项羽致歉。项羽在鸿门设宴宴请刘邦,其本意欲在酒席间杀掉刘邦,然而项羽不愿承担“不义”的骂名,放走刘邦,使其免于一死。最后,项羽被刘邦打败,自刎于乌江。“慷慨捐躯悲继业”,指的是北宋名将杨继业(又名杨业),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公元908年,辽军入侵雁门关,杨继业父子绕背夹击,让辽军大败,损失惨重,一时名声大震,但最后战死疆场,慷慨捐躯,卒年60岁。“从容谪戍念南星”,指的是明朝东林党人赵南星,与魏忠贤斗争失败,被谪戍代州而病卒。尾联“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是对颔联和颈联的总结,这些众说纷纭的千古往事,的确令人痛心不已!诗人用“端绪”牵出千古往事的产生和由来,道出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来自于封建王朝的帝制。诗人借古喻今,发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表露对蒋家王朝的愤恨,发誓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首诗借景抒怀,借典明理,借古寓今,为钩沉的往事赋予新的含义,值得学习和肯定。另外,这首七言律诗对仗工整,颔联与颈联不仅在词性、词义上对仗工整,其感情色彩上也对仗得严丝合缝,十分贴切和形象。全诗起联写景,由景生情,列举典故,最后尾联总结,让人们从已逝的往事中汲取教训,从中受到启迪。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十分娴熟,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