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璎珞岩》原文|赏析

泉流逢石缺,脉散成宝网。

水作璎珞看,山是如来相。

这是《题李公麟山庄图》组诗的第七首。

一个熟悉佛教典籍的诗人,是很难忘记佛典中所描绘的某些既寓哲理又具美丽形象的境界的。比如《无量寿经上》说帝释天(忉利天的天主,又称能天帝,佛的十个名称之一) 居住的宫殿,有“珍珠宝网,覆盖其上”。宝网又称帝网,因陀罗网。其网之线,珠玉交络。《通络记》则说: “忉利天王帝释宫殿,张网覆上,悬网锦殿。彼网皆宝珠作之。每目悬珠,光明赫赫,照烛明朗。珠玉无量,出算数表。网珠玲玲,各现珠影。一珠之中,现诸珠影,珠珠皆尔,互相影现。无所隐覆,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各各影现珠中,所现一切珠影,亦现诸珠形象形体,此是二重。各各影现二重所现珠影之中,亦现一切所悬珠影,乃至于是。天帝所感,宫殿网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现,隐映互彰,重重无尽。”这也就是说宝网之下有无数明珠,每一明珠都照见其他全部明珠的影子,其他全部明珠中,也映现每一明珠的影子,交相辉映,是为一重映现;照此类推,珠影相映,两重、三重、四重……以至重重无尽。这是一个多么壮丽辉煌的景象!佛教用它来比喻世间事物物物相即相摄重重无尽的性质。中国佛教华严宗创“十玄门”说,也用这个美丽的形象来说明其中的 “因陀罗网境界门”。苏辙在璎珞岩一见到泉水在石缺处散成了无数细小的水脉,马上想起“宝网”这个著名的佛教比喻,是很自然的。而这个比喻也的确给人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璎珞,印度贵族男女喜欢佩带的、由珠玉缀成的装饰。《大日经一》说帝释天王“安住妙高山,宝冠被璎珞”,说明帝释也喜爱这种装饰。而在佛典中,帝释和如来都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用。所以,苏辙就进一步把璎珞岩这一风景区的山比喻为如来之相,把山下散成宝网的流水比喻为挂在如来身上的璎珞。这样,璎珞岩的山山水水也就交汇成了一个既庄严肃穆又遍体光华的佛的形象。其间,既有美的形象,又包含着耐人寻思的哲理。“景”与“理”的交融在这首诗中达到了很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