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梦中作》原文|赏析

山色浓如滴,湖光平如席。

风月不相识,相逢便相得。

《彦周话》记载说:“季父病中,梦至一处泛舟,环水皆奇峰可爱,赋诗云云。既寤而言之,后数日卒。”许彦周所指,便是这首《梦中作》,按这个说法,这首小诗所叙,便当是诗人最终的归宿处,因而带有浓厚的佛家圆寂似的证悟在内。

许彦周所叙真实性如何,可置而不论,但诗人曾深受禅宗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的影响却是显然的。他另有一首《题善山院》诗说:“瓦炉柏子袅残烟,午梦醒来一畅然。不悟功名负终老,荒山饥走又三年。”对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的向往,使他的诗作往往体现出清新的禅境和浓厚的禅味。这首《梦中作》便是这样一篇会心之作。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很单纯,但境界优美、神韵飘逸,别有一种隽永的情味。全诗四句都写景,前实后虚,互为融合。诗人置身于一个令他耳明目净的境地里:四周山色青翠,浓绿欲滴,生意盎然; 群峰环抱中是一湾静水,湖光耀眼,波平如席。直使人觉得这一方天地之中,蕴含着一种为尘世间所没有的特有的宁静与幽清。面对这清新明丽的景色,诗人似乎顿然间悟透禅机,领略到随缘任性、萧散自然的乐趣:“风月不相识,相逢便相得”,风月本不相干,而一旦两相融合,便给人以说不尽的愉悦,看不完的变幻。两者互相契合,了无痕迹; 人与自然又何不如此? 或许诗人正是得此启发,而禅关参透,在一片无边的风月中寻得了自己的归宿吧?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无迹可求,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这首小诗写景虚实相生、疏朗有致,虚涵概括,看去似不经意,但神韵天然,禅意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