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青龙寺早夏》原文|赏析

尘埃经小雨,地高倚长坡。

日西寺门外,景气含清和。

闲有老僧立,静无凡客过。

残莺意思尽,新叶阴凉多。

春去来几日,夏云忽嵯峨。

朝朝感时节,年鬓暗闇蹉跎。

胡为恋朝市,不去归烟萝。

青山寸步地,自问心如何?

“青龙寺”在长安新昌坊,白居易有《新昌新居》诗云: “丹风楼当后,青龙寺在前。”这首诗当是诗人早年居新昌坊时所作,是青龙寺早夏的一张素描。其实这首诗本身的禅意并不多,但我们可以用著名诗人的这首诗为例,分析禅与诗关系中的许多奥秘之处。

禅与诗的关系,远的可以追溯到印度的许多佛偈,近的可以说到魏晋时期谢灵运、郗超、慧远、支道林、梁武帝等的佛理诗,他们议论佛理,抽象乏味,乃玄言诗的变种,作为诗就不合格,这是禅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昭明太子开始,出现了大量描写山寺风景的山水诗,这种诗在初唐、盛唐仍大量流行,它们往往是一些很好的山水诗,但此时期的士大夫们对禅仍是一知半解,只能在写景中夹上几句谈禅的句子,禅意、禅味并不浓,无非是口头禅而已。这首《青龙寺早夏》,如果从禅诗的立场看,就属这一类作品,因为白居易早年并不真正懂禅,后人批评白居易是见佛就信的野狐禅,指的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初盛唐的作家,除了王维经历特别外,像四杰、沈宋、杜甫等等一系列诗人都该归入这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禅诗的成熟期,大约在中唐后期,此时大诗人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白居易或贬或退,一方面禅作为他们消释愁闷的工具,另一方面禅被改造成一种闲适、恬淡、自然旷达的士大夫生活情趣,他们以这种禅意、禅味而非禅理入诗,便成为既诗味无穷,又禅意盎然的成熟禅诗了,这四大诗人的后期有多首这类佳作。

白居易的这首诗反映了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士大夫们既不懂禅,又倾心向往禅的心态。首先,他们是以俗世的眼光来看待禅的世界的:“尘埃经小雨,地高倚长坡。日西寺门外,景气含清和。”寺矗高坡,格外挺拔;长安本多灰尘,但小雨之后,夕阳之下,景象格外清和,令人心旷神怡。“残莺意思尽,新叶阴凉多。春去来几日,夏云忽嵯峨。”天上白云朵朵,地上莺歌渐稀,初夏的景候格外怡人。其实在禅家看来,白居易的这种感受是一种喜悦之心、欢爱之想,是有染,是执着,这与禅是矛盾的,好的禅诗表达的是一种非想非乐的超越境界,这是这首诗与禅的悖离之处。其次,白居易对禅是非常向往的,但他向往的实在只是道家和隐士的东西,而非真正的禅,这是认识上对禅道的模糊造成的。“朝朝感时节,年鬓闇蹉跎。胡为恋朝市,不去归烟萝。”他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促,他试图超越这些,要离开尘世,归隐山林,这确确乎乎是说隐,而非禅了。从这一时期诗人那些壮怀激烈、抨击现实的 《新乐府》、《秦中吟》 来看,白居易更像一个儒家的斗士,而非禅者。

历来鉴赏文章喜欢就诗论诗,而此篇试图从一粒沙中见世界;历来鉴赏文章喜欢把诗捧为完美的 “佛祖”,而此篇却揭其短处,呵佛骂祖,这是不是更符合禅的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