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净业寺水次再过十方庵看荷花因宿其中

每忆经行处,重游胜昔游。

往来能渐熟,耳目自多幽。

水气穷昏旦,林声阅夏秋。

晚花不无意,客散独相留。

钟惺曾在南京任职数年,曹冷事简,遂闭门专心读书,每至夜深。暇则独自游览,孤踪所至,每在佛寺,与衲子晏坐。这首就是他与友人在净业寺聚会后,顺路再访十方庵时所作。

诗人此前曾来过十方庵一次,“每忆经行处”的“每”字,写出了那次初游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和他对十方庵的怀念。“重游胜昔游”一句,则说此次重游更胜过那次初游,重游之愉快就自不待言了。三、四两句,即具体描写重游的愉快感受。这里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本已足使人不忍离去了; 而这次重游,又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增添了几分熟悉,于是更觉亲切可爱。如果说初来时还有几分陌生感,还主要是主观被客观所吸引的话,那么重游时诗人主观便已与客观景物产生了感情交流,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更感到惬意、轻松、自然了。这时耳之所闻,目之所睹,无一不显得幽静恬宁。诗人的主观情致,也恰与之互相渗透。所谓“耳目自多幽”,既是客观感染主观的结果,也是主观情致向外物投射的结果。

“幽” 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十方庵景色的根本特点是“幽”,作者在这里的主要感受是“幽”,在诗中所要描绘传达的意蕴也是 “幽”,因此全诗的后四句,即围绕 “幽”字而写。“水气穷昏旦”,主要是承第四句中的“目”字,写十方庵及荷花池上终日水气氤氲的状况;“林声阅夏秋”,主要承第四句中的“耳”字,写十方庵周围寂无人声,惟有风吹林摇所发出的天籁之声。这是以有声衬托无声,更见出其地空旷无人。“水气”句是实写,可见诗人徘徊庵中池边甚久; “林声”句是虚写,出于诗人想象推测,是他实际感受的自然延伸。最后一联,写晚花留人。实际上是诗人想念花而重过,爱花而不忍去,却说是晚花有意,晚花似乎变成了含有性灵之物,这纯出于诗人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只能说明诗人是多么爱这一片荷花,爱这十方庵的一种幽意。一个“独”字,更写出了诗人对这里的景象的一种不同平常的钟爱。

这首诗是游赏佛教寺庵时所作,荷花 (即莲花) 在佛教中也是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象,因此,这首诗无疑渗透着佛教意识。它所描摹的那种“幽”意,显然与追究六根清净的佛教思想有相通之处。不过,钟惺的这首诗以至整个竟陵派的诗作与佛禅思想的关系,似乎还不止这一方面。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诗文要“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这种强调主观内省的思维方式,与佛教特别是禅宗主张静观自心的证悟方式,显然有类似之处。竟陵派诗人的诗作,大都描写其内心的感悟,说它们都带一点禅意,也许不算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