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
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
“仙游寺”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以南的终南山中,四面环山,中流黑水,风光宜人,为当时诗人们的乐游去处。诗题《过仙游寺》的 “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 “过”相同,意谓“访问”、“探访”。诗写对仙游寺风光的依恋,并透露出隐逸参禅的情怀,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成熟。
这首诗题咏的是仙游寺,抒发的是寄情山水、企慕唱经礼佛的参禅情趣。诗人在雪霁天晴之后,乘兴访游仙游寺。沿途的景致,诗人只字未及,只是集中笔力描写终南山上仙游寺周围的景观。“上方下方雪中路”,这一句不仅交待了诗人访游的时间是在雪后的隆冬,而且点明了诗人的游踪所到之处。雪后的山路,蜿蜒曲折,狭窄陡峭,举步维艰。诗人历尽艰辛,始到山腰,不得不止步喘息。就在这片刻的休息中,诗人方有暇欣赏山中的景色。游目望去,头上脚下的山道上,皆是白茫茫的积雪,与整个银妆素裹的山峦峡谷浑然一片。无论是山,抑或是路,到处是银白的世界,茫茫一片雪海。这是诗人近看所得的景观。
接下来,诗人的视线又移向另一角度,向远方望去:“白云流水如闲步”。山间的白云,洒脱地、悠闲自得地在飘移着、游动着;山涧的清泉流水,蜿蜒曲折地、哗哗地向下流去。在白茫茫的一片雪海中,划出了一条墨绿色的曲线,宛如一条飘舞的绸带。那白云流水如闲步一般悠游自得、 自我陶醉。白云是诗人举头所望,流水乃诗人俯视所得。但是,既是雪后的山中,自然漫山遍野是白茫茫一片,又何以望见那 “如闲步”的流水呢? 实际上这并非不合生活真实。因为山涧的清泉,出自山中,其流水总是温热的,其上不会结冰,所以山泉之上亦落不住积雪。这里,白云、流水更衬托了山中的静寂、空旷,大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的意境。诗人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不仅创造了秀丽素洁、清幽旷远的意境,而且透露了自己的心境。
“数峰行尽犹未归”,诗人饱览了远近高低的雪后美景,在这壮丽、清幽、美妙的意境中,他陶醉了。因而他从山腰,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继续攀登,翻过一座山峰又到另一座山峰。峰峰皆秀,山山俱佳。数峰行尽,时已黄昏,夕阳西下,但诗人并无归意,反而更加流连忘返,索性便留居山中,尽情玩赏。“数峰行尽”也暗指仙游寺之遥深。“寂寞经声竹阴暮”,这是诗人对于仙游寺周围景色及自己的观感的描摹。当诗人翻越数峰,来到仙游寺近周时,时已黄昏,夕阳的余晖斜洒在青竹之上,在洁白的雪地上投射出青竹的形象,酷似一幅水墨的“雪竹图”。那孤寂的寺院中,传来了和谐悦耳的诵经声。这悠扬和谐的诵经声,不但更衬托了山中的“寂寞”,而且引导诗人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心境空净明澈得如这银白的世界、山涧的小溪一般。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 《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显然,诗人欣赏这古寺名刹幽美绝世的居处风光,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借以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首诗构思造意优美,很有兴味。它以游访寺院而借禅理说心境,抒发禅门怡悦情趣,从游山寺起,而以赞美空门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